爱吻千百回 千古爱情
推荐阅读: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(又名:女神的超级赘婿,主角:赵旭)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
(接上已修改)星云大师开示我们:“有些人事,看不清会纠结,看清了会心痛。人生犹如一粒尘埃,表面是自己做主宰,实际上却被天地、人道主宰着。很多人生地变迁,你无法左右,只能随缘。要想活得不累,就要学会清醒地做事,糊涂地做人。”风流场上觅风流,风流人物风流死。左右开弓,上下夹攻,早晚,早晚,早早晚晚,小命不保矣!留给这个世界的,有赫赫有名的战功,有无处泅渡的相思,有无处安放的灵魂,还有一段芸芸众生,津津乐道的人鬼情未了!兔子不吃窝边草,吃窝边草皇帝,连兔子都不如。大清顺治皇帝竟敢把娇艳欲滴的董鄂妃接进宫里。红尘醉,孤雁飞。女人是制造人类的工具,男人却是使用工具的人类。大清顺治皇帝对皇贵妃董鄂氏宠爱有加,特意为皇贵妃董鄂氏举行了隆重而又热闹的册妃典礼。大清顺治皇帝更把自己的喜悦之情,与天下人分享,给予了董鄂妃娘娘前所未有的尊荣。生在床上,死在床上,欲生欲死,也在床上。大清顺治皇帝与董鄂妃娘娘恩恩爱爱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两情之间,放不下一个逗号,那种唧唧我我,你浓我浓的情态,可谓是:
圆月分明镜照楼,
奴在正绸缪,
珊瑚枕上,
恩情两投,
花心一点,
与郎紧收。
福不可享尽,享尽则祸至。收获一子的皇贵妃董鄂氏娘娘,被册封为皇后娘娘之后,不成想将来要做太子的小皇子,谁也没有想到,竟然活了不到三个月,还没来得及起名就呜呼哀哉地夭折了。祸不单行,福不双至,本来就身体欠佳的一代名妃,绝代佳人董鄂妃娘娘,真是心比天高,命比纸薄。从此一病不起,终于在顺治十七年,香消玉殒,魂飞魄散,无可奈何花落去。人生最大的憾事,不是斗转星移,不是光阴似箭,不是似水流年,不是良宵苦短,而是闰年闰月,不闰残更,不闰今生。人之所以痛苦,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。你可以拥有爱,但不要执著,不要贪得无厌,因为分离是必然的。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也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,今日地执著,定会造成明日地后悔。什么时候放下,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。所谓的放下,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、是非心、得失心、执著心。是非天天有,不听自然无,是非天天有,不听还是有,是非天天有,就看你怎么办?风流场上觅风流,风流人物风流死,问世间情为何物,直教人生死相许。与皇贵妃董鄂氏刻骨铭心的爱情,让怜香惜玉的大清顺治皇帝,久久不能释怀,以至于生死相随,痛不欲生,哭的死去活来,以至于挥刀自裁:“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,生则同床,死则同穴,抛下万乘之尊,愿陪奄奄一息,倾国倾城,倾王倾帝,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皇贵妃董鄂氏共扑天国。”满天星挡不住月儿明,一群鸦怎比的孤凤凰,眼前的人,怎比得上,妩媚娘的模样。岁月是年轻貌美的女人最大的天敌,再美若天仙,青春永驻的女人,也会被一日千里的光阴打得落花流水,更何况是肩不负担,手不提篮,弱不禁风,大门不迈,二门不出,足不出户的皇后娘娘呢。
红豆生南国,
春来发几枝,
愿君多采撷,
此物最相思。
相思是会呼吸的痛,虽然找不到特效药,但是,朕对你的思念,永远不会打烊。两情相悦的最高境界是相对两无厌,相伴两不倦。即使这一切真的都消失了,哪怕是太阳掉进了海角,月亮挂在了天涯,星星跌入了黑洞,地球滑入了泥潭,整个世界都不给力,而我对你的思念,也会在冥冥之中,走上千万个光年。
往事不堪回首,爱情如花,落地成灰,女人更容易爱上熟悉的男人,男人更容易喜欢上陌生的女人。女人的陌生,好似一片神秘之旅,让男人难以抗拒,他不是真的喜欢她,只不过是想接近她、占有她,这完全是贪婪无度的人性使然。女人真的是一种奇怪的动物,她对男人的要求可以很高,也可以很低,唯独对金钱地要求,有一定的门槛。于是号称理性的男人,开始迷信于权财,把钱财当成了一种补药,依赖于这种补药,他们才会阳刚,才会在女人面前勇往直前,抬头挺胸,这正可谓“男人的钱包,女人的补药。”一字入公门,九牛拨不出,小小年纪的皇贵妃董鄂氏,能在后宫佳丽三千中,冲出美女如旗、美女如云、美女如花的层层包围,脱颖而出,九五之尊的大清顺治皇帝,脑袋一大了,天下就小了,脑袋一热了,天下就凉了,脑袋一晕了,天下就乱了,脑袋一下子植物人了,天下就一下子跌倒在地,卧床不起了。
大清顺治皇帝的脑袋,是一国之首级,说大就大,说小就小,就看怎么用了,用在什么地方了。大清顺治皇帝的脑袋要是,整天围着皇贵妃董鄂氏娘娘千岁的美屁转,那天下江山社稷就不转了,大清顺治皇帝的脑袋要是,整天围着三宫六院七十二偏妃的裙子转,那世道人心就不转了。宁可放弃了家国,但是,却不放弃心爱的皇贵妃董鄂氏娘娘千岁,那种被当今帝王千般垂爱,万般宠幸,妩媚媚,娇滴滴,情绵绵,意浓浓地看家本领,拿手好戏,全在于枕头之风、床笫之欢。有句话说得好,男人任性,就是“英雄本色”,女人风流,却是“高尚情操,这是什么论调呀?其实,风流就是任性,任性就是风流。任性的女人是一种生命的灿烂,更表现出原始初人的天然属性。风流更是人性的使然,更是母性的使然。真正的好女人,才是一家之主,一床之梦,一国之魂,折射着母性的色彩与光芒。
女人的影响力,感召力,至少决定了上一代人的幸福,这一代人的快乐,下一代人的未来,可谓是一世母,万世主,万古流芳。男人往往顾及得是面子而不是里子,男人的面子比女人的屁股还要大,男人在万般无奈之下,常常会做表面文章,敷衍塞责一番,速战速决一通,然后,刀枪入库,马放南山,就草草收兵而已。床上无君子,榻上无淑女,男人心目中,女人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,女人对男人来说,象征着母爱、情爱、**、情欲、纠合在一起,勾兑在一起的多种成分的混合体。男人从小在母亲的怀抱中一天天长大,母亲是男人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,所以男人自然会入木三分,刻骨铭心,永世不忘。男人要么上奶床,要么上婚床,要么上天堂,而魂不守舍。女人最大的可悲之处,是男人和你上床而没有爱,男人最大的可悲,是女人和你上床是为了你的金银细软与身份地位。作为涉世不深的大清顺治皇帝,对皇贵妃董鄂氏的垂爱、依赖与崇拜,完全是爱情地鬼使神差在作怪,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感情表白与流露。作为董鄂妃娘娘千岁,对大清顺治皇帝地垂涎三尺,趋之若鹜,绝非荣华富贵与帝王之尊使然,而是出于青春悸动的男人女人的本性,在欲擒故纵,在藕断丝连,在情不自禁地发生了。
皇贵妃董鄂氏娘娘在与一柱擎天的大清顺治皇帝,上演的对手戏中,以柔克刚,以柔代刚,以至于把帝后之间的爱情推向了巅峰。出色的女人,有三个获情的杀手锏,放电的眼神、释怀的心神、泄意的情神,仿佛像一个波涛汹涌的大海,满世界都是浪滚浪流,滔滔不绝地上升着,放大着,膨胀着……从涓涓细流,长大成戏逐打闹的小溪,从波澜不惊的小溪,长大成浪滚浪流的江河,从激流勇进的江河,长大成一望无际,白浪滔天的大海。皇贵妃董鄂氏也是如此,从小小的心灵,慢慢地在乍暖还寒的春光中复苏,在雷声阵阵的春潮中醒来,在阴雨绵绵的夏雨中萌芽,开花,结果。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,转眼之间,就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。女大十八变,越变越好看。从窈窕淑女到妙龄女郎,从女性光辉,到母仪天下,从小河淌水到浪滚浪流,海纳百川,这个小精灵,从弱水三千一点一滴走来,到浊浪滔天一起一落地走去,这不就是一个女人心灵之海的写照吗?
在皇贵妃董鄂氏深不可测,水一般的内心世界,心底犹如海底,海底被海沟分开,左右荡漾,一波一浪地激荡到远处。不住地在她最生动的地方,形成围墙式的漩涡,一朵朵浪花兴奋地跳跃着——跳跃着——跳跃着——在激流中翩翩起舞。在骤然而不可抑制地狂欲里,皇贵妃董鄂氏身体里面一种新奇的、惊心动魄的东西,在波动中,惊醒了过来,波动着——波动着——波动着——皇贵妃董鄂氏像轻柔的火焰轻扑着,轻柔得像羽毛一样,向着光辉的顶点直奔,美妙地——美妙地——把女人整个的内心世界,溶解着——溶解着——溶解着——那好像是钟声一样,一波一波地登峰造极。一种不可名状的快乐之波涛,激烈地——激烈地——激烈地——荡漾着女人的心扉,一种奇异的、惊心动魄的感觉,开始开展着——开展着——开展着——直到最后,极度地——极度地——极度地——在盲目地汜流中,皇贵妃董鄂氏被自己的母性之海淹没了。什么是爱情呢?爱情可以把互相独立的两个人,变成密不可分的一个肉体,而后又把互为一体的灵魂,变成各自独立的两个肉体。天下之爱,犹如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,分分合合,合合分分,才是人间正道。此时此刻,其景其情,其人其心,正如唐朝李白的诗描述得那样:“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孤帆远影碧空尽,惟见长江天际流。”大清顺治皇帝与皇贵妃董鄂妃两个人,死一般地摆在那里,像沙滩上游累了的两条鱼一样,董鄂妃娘娘千岁的身体软的像一根面条,细细的玉腿像剥了皮儿的柳枝。大清顺治皇帝躺在床榻上,像厨房里剥去皮地一根老葱,白生生地一动也不动……
人是介于兽性和神性之间的一种动物,是对兽性的克服和向人性的接近。按照这种解释,人越理智越离兽性性越远,离神性就越近,人性就越高级、越完美。人越任性就越离兽性越近,越离神性越远。一半是兽性,一半是人性,这才是正常的男人。一半是天使,一半是魔鬼,这才是正常的女人。最终的性取向,都归于一切从精神开始,到一切肉体结束。成熟的男女和不成熟的男女的区别,不在那个根器上,不在胸器上,而在于双方所肩负的责任上。饮食男女的人性,正是出于神性与兽性,天使与魔鬼之间循环往复,飘忽不定。男女之间的关系,一旦触及到性,犹如经过了一次化学变化,无论是氧化反应,还是还原反应,他们都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了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一个人一生也许只能有一次震撼心灵的爱情。而最深邃的爱,都是见人羞,惊人问,怕人知地,独自打理一新,深藏不露,一旦被人公布于众,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,爱与情就会走样和变味。男人天生就有征服女人的欲望,满足男人这方面的征服欲,是取悦男人的最好方法。在热爱中,男人一旦感到女人沉醉其中,多少要表现出愉悦亢奋式地精进,就会更加使出挥身力气,展现出男性的那种度比江河,气如春秋的雄风,以取悦于女人的欢心。拿男人来说,相爱时的心理相当奇特与微妙,陶醉在这种气氛里,高贵的皇帝和低贱的乞丐,也没有任何的区别,知书达理的文臣与操枪弄炮的武官,也不会有什么两样。大家只有心灵与心灵的默契,没有身体与身体的距离。天下女人都一样,只在内容上分高低。
有内容的女人,有三个用情的穴位,斟情的酒窝、蓄情的泪窝、网情心窝,酒窝要有微红的醉意,泪窝要有灵犀的泉水,心窝要有思丝念缕的情意。这三个地方,是女人的杀手锏,是身体上的明招。有内容的女人,还要有三个演绎情意的道具,那就是兜情的风流裙、裹情的鸳鸯被、释情的缠绵床,这才是绝顶聪明的董鄂妃娘娘立于不败之地的拿手好戏。
一床对仗,满心长短。是配合,是凑合,是黏合,是掺合,是吻合,是交合。是混合,是拼合,是搅合,是胶合,是身合,是心合,是神合,是魂合,这是任何一个女人时时处处所面临的选择,何去何从,你自己看着办?做女人就要做到极致,要做就做像董鄂妃那样的女神,还要有女性的光芒,母性的情怀,以及母仪天下的那个范儿。值得庆幸的是,大清顺治皇帝与皇贵妃董鄂氏的情感,丝毫不逊色于唐明皇与杨贵妃之恋,甚至有其过而无不及。微不足道的是顺治皇帝与董鄂妃,过于任性而已。直让战场上失意,情场上得意的真龙天子,大门不出,二门不迈,深藏后宫女人怀。
历史不能假设,政治不能戏说大清顺治爷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人,但是,随便起来更不是人,更不是神,而是风流情种一个!从此,风流场上,多了一员攻城略地的猛将,金銮殿上,却少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明君。任性的大清顺治皇帝不爱江山爱美人,不恋皇位恋娇娘,全然不顾地放下了三千里长的大好河山,直截了当地做了皇贵妃董鄂氏的裙下之臣,而乐不思蜀。皇贵妃董鄂氏因病去世,痛不欲生的大清顺治皇帝,为了哀悼英年早逝的董鄂妃娘娘,连续五天不理朝政,没过多久,亲自给礼部下了一道圣旨,特意采用追封的方式,给皇贵妃董鄂氏加封谥号为“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”。大清顺治皇帝一向心善好佛,虽人不能至,但心向往之。禅师们公认大清顺治皇帝为金轮王转世,而顺治皇帝还信以为真了。大清顺治皇帝曾经对木降说过:“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,当如门生弟子那样旋庵相待。”大清顺治皇帝,早就有削发为僧的念头,一直藏之于心,而根深而蒂固,痴心不改。壮志难酬的大清顺治皇帝出家之因,是与孝惠皇后娘娘不合有关,故宠爱的皇贵妃董鄂氏一死,就以此为借口,世道无常,人生沧桑,冷暖倍偿,自感大势已去,无力回天,万念俱焚,逐产生了遁入空门的念觉。大清顺治皇帝在皇贵妃董鄂氏去世的当月,就迫不及待地为自己举行了剃度仪式,并取了个法号叫“行痴”,为以后出家修行做好了铺垫。这位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一位皇帝,最终,在山西五台山秘密遁入空门,皈依了净土。
何以见得?有大清顺治皇帝的《赞僧诗》为证:
天下从林饭似山,钵盂到处任君餐,
黄金白玉非为贵,惟有袈裟披肩难。
朕为大地山河主,忧国忧民事转烦,
百年三万六千日,不及僧家半日闲。
来时糊涂去时迷,空在人间走一回,
未曾生我谁是我,生我之后我是谁。
长大成人方是我,合眼朦胧又是谁?
不如不来又不去,来时欢喜去时悲。
悲欢离合多劳虑,一日清闲有谁知。
若能了达僧家事,从此回头不算迟。
世间难比出家人,无忧无虑得安宜,
口中吃得清和味,身上常穿百衲衣。
五湖四海为上客,皆因夙世种菩提。
个个都是真罗汉,披塔如来三等衣。
兔走鸟飞东复西,为人切莫用心机,
百年世事三更梦,万里乾坤一局棋。
禹开九洲汤放桀,秦吞六国汉登基,
古今多少英雄汉,南北山头卧土泥。
黄袍脱换紫袈裟,只为当年一念差,
我本西方一衲子,因何生在帝王家?
十八年来不自由,南征北讨几时休,
我念撒手归山去,谁管千秋与万秋。
顺治皇帝一生,有很多无奈,他壮志难酬,治国理念得不到支持。他无力自主的婚姻,不能把自己最爱的人封为皇后,这些都给予了他无限的伤感。据当时的传教士汤若望记述,大清顺治皇帝在没有遇到董鄂妃娘娘之前,也曾纵情于声色,董鄂妃娘娘进宫之后,少年天子忽然转了性子,专情起来。正所谓是“万千宠爱于一身,六宫粉黛无颜色”。很想知道,在几百年前,顺治皇帝和董鄂妃那该是怎样惊世骇俗的相遇,谱写了这样刻骨悲壮的爱情故事。两个如此相爱的人,虽然不能活着白头偕老,死后能葬在一起,终也算美满了。虽然董鄂妃的容颜是个迷,但我想,也许她不一定是倾国倾城,顺治皇帝所爱的,并不是她的外貌。顺治皇帝之所以这般宠爱董鄂妃娘娘千岁,也不是没有原因的。据顺治在《端敬皇后行状》中回忆:“他下朝时董鄂妃娘娘千岁总是亲自安排饮食,饭菜做好之后,更要亲自先品尝。当顺治皇帝批阅奏章时,董鄂妃娘娘常陪伴在他身边。更难得的是,她时常劝说顺治皇帝,处理政务要服人心,审判案件要慎重。连宫女太监犯错误时,她也往往为他们说情。”我想,这些就是董鄂妃娘娘千岁,能得到顺治皇帝爱情的真正原因吧。
大清顺治皇帝如此深情的回忆董鄂妃娘娘的往日种种,可见,董鄂妃娘娘千岁的离世,确实给予这个少年天子致命的打击。一个女子若是太受皇帝宠爱,在历史上容易留下骂名。董鄂妃娘娘却是个例外,在她陪伴顺治皇帝身边的时候,顺治皇帝从未怠慢国事。他励精图治,安邦定国。反而是在董鄂妃娘娘死后,他才不思进取,万念俱灰。可见,董鄂妃娘娘不但是他的红颜知己,还是他精神的支柱,董鄂妃娘娘千岁一离世,顺治皇帝所有意志、所有在尘世中的留恋都跟着消散了。不久前,曾看过凌力的小说《少年天子》,书中描述了顺治皇帝短暂传奇的一生,他的种种治国方略,他所处身的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。还有他和董鄂妃的爱情故事更是尤其感人。他们彼此倾慕,彼此相爱。不是因为他是皇帝,不是因为荣华富贵,不是因为世俗的任何东西。爱情在他们之间是平等的,没有尊卑贵贱。后来追看由此书改编的电视剧《少年天子顺治篇》,也是近年来电视剧中难得的佳作。剧中痴情的天子,温婉娴雅的董鄂妃娘娘,仿佛真是其人一般。对其中一场戏尤其记忆深刻。顺治皇帝问重病弥留之际的董鄂妃娘娘:”冷吗”,董鄂妃娘娘回答:“冷”。顺治皇帝连忙给董鄂妃娘娘盖上一层被子又问:“还冷吗?”,董鄂妃娘娘又回答:“冷”,顺治皇帝又盖上一层被子,问:“还冷吗”,董鄂妃娘娘回答还是: “冷”,大清顺治皇帝只好把董鄂妃抱在怀里,可是董鄂妃娘娘仍是不断的说:“冷”。这个时候的顺治皇帝几乎崩溃了,手足无措,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喊:“我没办法了啊……我没办法了啊”……身为天子,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,却始终挽留不住心爱之人的生命。那种悲痛与绝望,让我忍不住跟着顺治皇帝一起流泪。我们生在这个年代,不能亲眼见证顺治皇帝与董鄂妃娘娘,这一段旷古之恋。但若有转世,也希望这一对不平凡的恋人能生生世世相爱下去。
大清顺治皇帝到底是出家了,还是故去了,一直众说纷纭,至今没有定论。有的说大清顺治皇帝是病死了,主要根据有三。第一,顺治皇帝病重得天花,历史上有所记载,还传到民间不许炒豆的说法。第二,王熙死了之后,《王熙自定年谱》记载,大清顺治皇帝临终时,顺治皇帝让他撰写遗诏的情景。第三,溪森和尚圆寂之后,其弟子记述,大清顺治皇帝殡天之前,就说遵照祖制,实行火浴,遗体移到了景山寿王殿。再加上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的亲自记载,大清顺治皇帝临危,面授遗诏,可以证明大清顺治皇帝是病死的,不是出家了。顺治皇帝特意安排吴良辅出家为僧,并亲临悯忠寺观看吴良辅的出家仪式。清顺治皇帝回宫当晚,即染上了天花,高烧不止。自己预感病体沉重,情况不妙,深夜急召近臣王熙、麻勒吉口授遗诏。当夜,年仅二十四岁的大清顺治皇帝,便一命呜呼,驾鹤西游去了。顺治皇帝晏驾之后,麻勒吉等人,捧诏奏知孝庄皇太后,宣示大清顺治皇帝的遗诏:“立八岁的皇三子玄烨为皇太子,继统帝位,命索尼、苏克萨哈、遏必隆、鳌拜为四大顾命大臣。”遗诏实为罪己诏,共罗列十四条罪过。几乎一股脑地否定了大清顺治皇帝的一生。至于这是否大清顺治皇帝的本意,是否经大清顺治皇帝过目御批,已无从知晓。让人百思不解的是,遗诏的主要起草者王熙,事后守口如瓶。世人纷纷猜测,遗诏出自于昭圣皇太后授意,实为母责其子之言。不论怎么说,大清顺治皇帝一死之说,便被彻底否定了。《清史演义》记载:“大清顺治皇帝经过皇贵妃董鄂氏之事,从中看破世情,于次年正月,脱离尘世,只留重诏一张,传出宫中。”《清代野史大观》等书记载了大清顺治皇帝,因皇贵妃董鄂氏去世,而削发出家的故事。大清顺治皇帝的离家出走,令清宫上下惊慌失措,为了不引起世人地非议,只得无可奈何地对外宣布:“大清顺治皇帝不幸驾崩!”但是,这种自欺欺人的谎言,也瞒不了多久。很快,堂堂的大清皇帝,为了一个女人,而削发为僧的奇闻,就在民间一传十、十传百地风靡天下。后来,清圣祖康熙亲政之后,曾经以进香为借口,多次到山西五台山看望顺治老爷子,诚望老爷子能够回心转意,打马出山。但是,万念俱焚的顺治爷,早已封心锁爱,尘缘已了,去意已决,终不为大清康熙皇帝良苦用心所动。后来的后来,在康熙年间,两宫西狩,经过晋北,地方上无法准备供御器具,却在五台山上找到了内廷器物,这似乎又是大清顺皇帝治出家的一个重要佐证。史书认为,清世祖死于痘疹,没有出家。时至今日,大清顺治皇帝出家与否,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。
小说只有人名是假的,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。
历史不是任人把玩的小姑娘,文化不是任人调戏的新娘子。笔者认为,大清顺治皇帝的去向,之所以成为历史上的未解之谜,是后顺治时代的大清王朝,谜底不是解不开,而是根本不想解,不愿解,不敢解。一旦解秘,就没有自圆其说的余地了家丑不可外扬。没有真相,比有真相要好、要高、要妙。对外可以遮其丑,堵住普罗大众的悠悠之口,对内可以止其乱,封锁文臣武将的不臣之心。历史不能假设,政治不能戏说。大清顺治皇帝不管是书载也罢,物证也罢,亲自看见也罢,道听途说也罢,无论是出家为僧也罢,抱病驾崩也罢,殉情鄂妃也罢,还是软禁深宫,屈辱地苟且偷生也罢,天要下雨,娘要嫁人,都由他去吧。这些都有可能,但是,却都不重要了。怪就怪自己眼光不到,太容易被人忽悠,步入歧途。怪就怪自己理智丧失,太容易被人左右,走向了不归路。但是,只要心不走在绝路上,命运也终不会把你推向不归路。哀莫大于心死。重要的是,只有一条,那就是有其名而无其实,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大清顺治爷,情亡了、心亡了、法亡了、政亡了。一身系于天下安危的九五之尊,一言九鼎的合法身份与地位,被逐鹿天下的各路诸侯旁落与架空。有的路,是用脚去走。有的路,要用心去走。绊住脚的,往往不是荆棘和石头,而是自己的那一颗心。所以,看起来是路铺展在我们眼前,实际上,是心扑腾在路上。深一脚,浅一脚,痛一回,哭一回,欢喜在路上,悲伤在路上,未来在路上。
历史就在变与不变中前行,不变的是人心叵测,变化的是风云际会的笔尖。只闻将军,不知皇帝,只尊将令,不听君命的庙堂之高,乱象丛生,危机四伏,随时都能要了大清顺治皇帝的唧唧小命,顺治皇帝也只有逃之夭夭这一条路了。让人庆幸的是,尽管满清政府举棋不定,风雨飘摇,但是,始终有一个看不见,而又看得见的那个人,感觉不到,而又感觉得到的那双手,在高墙深宫之内,稳稳地扭转着乾坤,驾驭着风雨交加的大清王朝,迅速驶出了惊涛骇浪的深水区。这个垂帘听政的女流之辈,不是别人,而是从女人堆里钻出来的,从男人堆里挺立起来的,比女汉子还女汉子,比男女人,还男女人,比小鸟依人还小鸟依人的孝庄皇太后是也!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.bookcu.com
圆月分明镜照楼,
奴在正绸缪,
珊瑚枕上,
恩情两投,
花心一点,
与郎紧收。
福不可享尽,享尽则祸至。收获一子的皇贵妃董鄂氏娘娘,被册封为皇后娘娘之后,不成想将来要做太子的小皇子,谁也没有想到,竟然活了不到三个月,还没来得及起名就呜呼哀哉地夭折了。祸不单行,福不双至,本来就身体欠佳的一代名妃,绝代佳人董鄂妃娘娘,真是心比天高,命比纸薄。从此一病不起,终于在顺治十七年,香消玉殒,魂飞魄散,无可奈何花落去。人生最大的憾事,不是斗转星移,不是光阴似箭,不是似水流年,不是良宵苦短,而是闰年闰月,不闰残更,不闰今生。人之所以痛苦,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。你可以拥有爱,但不要执著,不要贪得无厌,因为分离是必然的。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也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,今日地执著,定会造成明日地后悔。什么时候放下,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。所谓的放下,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、是非心、得失心、执著心。是非天天有,不听自然无,是非天天有,不听还是有,是非天天有,就看你怎么办?风流场上觅风流,风流人物风流死,问世间情为何物,直教人生死相许。与皇贵妃董鄂氏刻骨铭心的爱情,让怜香惜玉的大清顺治皇帝,久久不能释怀,以至于生死相随,痛不欲生,哭的死去活来,以至于挥刀自裁:“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,生则同床,死则同穴,抛下万乘之尊,愿陪奄奄一息,倾国倾城,倾王倾帝,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皇贵妃董鄂氏共扑天国。”满天星挡不住月儿明,一群鸦怎比的孤凤凰,眼前的人,怎比得上,妩媚娘的模样。岁月是年轻貌美的女人最大的天敌,再美若天仙,青春永驻的女人,也会被一日千里的光阴打得落花流水,更何况是肩不负担,手不提篮,弱不禁风,大门不迈,二门不出,足不出户的皇后娘娘呢。
红豆生南国,
春来发几枝,
愿君多采撷,
此物最相思。
相思是会呼吸的痛,虽然找不到特效药,但是,朕对你的思念,永远不会打烊。两情相悦的最高境界是相对两无厌,相伴两不倦。即使这一切真的都消失了,哪怕是太阳掉进了海角,月亮挂在了天涯,星星跌入了黑洞,地球滑入了泥潭,整个世界都不给力,而我对你的思念,也会在冥冥之中,走上千万个光年。
往事不堪回首,爱情如花,落地成灰,女人更容易爱上熟悉的男人,男人更容易喜欢上陌生的女人。女人的陌生,好似一片神秘之旅,让男人难以抗拒,他不是真的喜欢她,只不过是想接近她、占有她,这完全是贪婪无度的人性使然。女人真的是一种奇怪的动物,她对男人的要求可以很高,也可以很低,唯独对金钱地要求,有一定的门槛。于是号称理性的男人,开始迷信于权财,把钱财当成了一种补药,依赖于这种补药,他们才会阳刚,才会在女人面前勇往直前,抬头挺胸,这正可谓“男人的钱包,女人的补药。”一字入公门,九牛拨不出,小小年纪的皇贵妃董鄂氏,能在后宫佳丽三千中,冲出美女如旗、美女如云、美女如花的层层包围,脱颖而出,九五之尊的大清顺治皇帝,脑袋一大了,天下就小了,脑袋一热了,天下就凉了,脑袋一晕了,天下就乱了,脑袋一下子植物人了,天下就一下子跌倒在地,卧床不起了。
大清顺治皇帝的脑袋,是一国之首级,说大就大,说小就小,就看怎么用了,用在什么地方了。大清顺治皇帝的脑袋要是,整天围着皇贵妃董鄂氏娘娘千岁的美屁转,那天下江山社稷就不转了,大清顺治皇帝的脑袋要是,整天围着三宫六院七十二偏妃的裙子转,那世道人心就不转了。宁可放弃了家国,但是,却不放弃心爱的皇贵妃董鄂氏娘娘千岁,那种被当今帝王千般垂爱,万般宠幸,妩媚媚,娇滴滴,情绵绵,意浓浓地看家本领,拿手好戏,全在于枕头之风、床笫之欢。有句话说得好,男人任性,就是“英雄本色”,女人风流,却是“高尚情操,这是什么论调呀?其实,风流就是任性,任性就是风流。任性的女人是一种生命的灿烂,更表现出原始初人的天然属性。风流更是人性的使然,更是母性的使然。真正的好女人,才是一家之主,一床之梦,一国之魂,折射着母性的色彩与光芒。
女人的影响力,感召力,至少决定了上一代人的幸福,这一代人的快乐,下一代人的未来,可谓是一世母,万世主,万古流芳。男人往往顾及得是面子而不是里子,男人的面子比女人的屁股还要大,男人在万般无奈之下,常常会做表面文章,敷衍塞责一番,速战速决一通,然后,刀枪入库,马放南山,就草草收兵而已。床上无君子,榻上无淑女,男人心目中,女人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,女人对男人来说,象征着母爱、情爱、**、情欲、纠合在一起,勾兑在一起的多种成分的混合体。男人从小在母亲的怀抱中一天天长大,母亲是男人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,所以男人自然会入木三分,刻骨铭心,永世不忘。男人要么上奶床,要么上婚床,要么上天堂,而魂不守舍。女人最大的可悲之处,是男人和你上床而没有爱,男人最大的可悲,是女人和你上床是为了你的金银细软与身份地位。作为涉世不深的大清顺治皇帝,对皇贵妃董鄂氏的垂爱、依赖与崇拜,完全是爱情地鬼使神差在作怪,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感情表白与流露。作为董鄂妃娘娘千岁,对大清顺治皇帝地垂涎三尺,趋之若鹜,绝非荣华富贵与帝王之尊使然,而是出于青春悸动的男人女人的本性,在欲擒故纵,在藕断丝连,在情不自禁地发生了。
皇贵妃董鄂氏娘娘在与一柱擎天的大清顺治皇帝,上演的对手戏中,以柔克刚,以柔代刚,以至于把帝后之间的爱情推向了巅峰。出色的女人,有三个获情的杀手锏,放电的眼神、释怀的心神、泄意的情神,仿佛像一个波涛汹涌的大海,满世界都是浪滚浪流,滔滔不绝地上升着,放大着,膨胀着……从涓涓细流,长大成戏逐打闹的小溪,从波澜不惊的小溪,长大成浪滚浪流的江河,从激流勇进的江河,长大成一望无际,白浪滔天的大海。皇贵妃董鄂氏也是如此,从小小的心灵,慢慢地在乍暖还寒的春光中复苏,在雷声阵阵的春潮中醒来,在阴雨绵绵的夏雨中萌芽,开花,结果。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,转眼之间,就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。女大十八变,越变越好看。从窈窕淑女到妙龄女郎,从女性光辉,到母仪天下,从小河淌水到浪滚浪流,海纳百川,这个小精灵,从弱水三千一点一滴走来,到浊浪滔天一起一落地走去,这不就是一个女人心灵之海的写照吗?
在皇贵妃董鄂氏深不可测,水一般的内心世界,心底犹如海底,海底被海沟分开,左右荡漾,一波一浪地激荡到远处。不住地在她最生动的地方,形成围墙式的漩涡,一朵朵浪花兴奋地跳跃着——跳跃着——跳跃着——在激流中翩翩起舞。在骤然而不可抑制地狂欲里,皇贵妃董鄂氏身体里面一种新奇的、惊心动魄的东西,在波动中,惊醒了过来,波动着——波动着——波动着——皇贵妃董鄂氏像轻柔的火焰轻扑着,轻柔得像羽毛一样,向着光辉的顶点直奔,美妙地——美妙地——把女人整个的内心世界,溶解着——溶解着——溶解着——那好像是钟声一样,一波一波地登峰造极。一种不可名状的快乐之波涛,激烈地——激烈地——激烈地——荡漾着女人的心扉,一种奇异的、惊心动魄的感觉,开始开展着——开展着——开展着——直到最后,极度地——极度地——极度地——在盲目地汜流中,皇贵妃董鄂氏被自己的母性之海淹没了。什么是爱情呢?爱情可以把互相独立的两个人,变成密不可分的一个肉体,而后又把互为一体的灵魂,变成各自独立的两个肉体。天下之爱,犹如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,分分合合,合合分分,才是人间正道。此时此刻,其景其情,其人其心,正如唐朝李白的诗描述得那样:“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孤帆远影碧空尽,惟见长江天际流。”大清顺治皇帝与皇贵妃董鄂妃两个人,死一般地摆在那里,像沙滩上游累了的两条鱼一样,董鄂妃娘娘千岁的身体软的像一根面条,细细的玉腿像剥了皮儿的柳枝。大清顺治皇帝躺在床榻上,像厨房里剥去皮地一根老葱,白生生地一动也不动……
人是介于兽性和神性之间的一种动物,是对兽性的克服和向人性的接近。按照这种解释,人越理智越离兽性性越远,离神性就越近,人性就越高级、越完美。人越任性就越离兽性越近,越离神性越远。一半是兽性,一半是人性,这才是正常的男人。一半是天使,一半是魔鬼,这才是正常的女人。最终的性取向,都归于一切从精神开始,到一切肉体结束。成熟的男女和不成熟的男女的区别,不在那个根器上,不在胸器上,而在于双方所肩负的责任上。饮食男女的人性,正是出于神性与兽性,天使与魔鬼之间循环往复,飘忽不定。男女之间的关系,一旦触及到性,犹如经过了一次化学变化,无论是氧化反应,还是还原反应,他们都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了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一个人一生也许只能有一次震撼心灵的爱情。而最深邃的爱,都是见人羞,惊人问,怕人知地,独自打理一新,深藏不露,一旦被人公布于众,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,爱与情就会走样和变味。男人天生就有征服女人的欲望,满足男人这方面的征服欲,是取悦男人的最好方法。在热爱中,男人一旦感到女人沉醉其中,多少要表现出愉悦亢奋式地精进,就会更加使出挥身力气,展现出男性的那种度比江河,气如春秋的雄风,以取悦于女人的欢心。拿男人来说,相爱时的心理相当奇特与微妙,陶醉在这种气氛里,高贵的皇帝和低贱的乞丐,也没有任何的区别,知书达理的文臣与操枪弄炮的武官,也不会有什么两样。大家只有心灵与心灵的默契,没有身体与身体的距离。天下女人都一样,只在内容上分高低。
有内容的女人,有三个用情的穴位,斟情的酒窝、蓄情的泪窝、网情心窝,酒窝要有微红的醉意,泪窝要有灵犀的泉水,心窝要有思丝念缕的情意。这三个地方,是女人的杀手锏,是身体上的明招。有内容的女人,还要有三个演绎情意的道具,那就是兜情的风流裙、裹情的鸳鸯被、释情的缠绵床,这才是绝顶聪明的董鄂妃娘娘立于不败之地的拿手好戏。
一床对仗,满心长短。是配合,是凑合,是黏合,是掺合,是吻合,是交合。是混合,是拼合,是搅合,是胶合,是身合,是心合,是神合,是魂合,这是任何一个女人时时处处所面临的选择,何去何从,你自己看着办?做女人就要做到极致,要做就做像董鄂妃那样的女神,还要有女性的光芒,母性的情怀,以及母仪天下的那个范儿。值得庆幸的是,大清顺治皇帝与皇贵妃董鄂氏的情感,丝毫不逊色于唐明皇与杨贵妃之恋,甚至有其过而无不及。微不足道的是顺治皇帝与董鄂妃,过于任性而已。直让战场上失意,情场上得意的真龙天子,大门不出,二门不迈,深藏后宫女人怀。
历史不能假设,政治不能戏说大清顺治爷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人,但是,随便起来更不是人,更不是神,而是风流情种一个!从此,风流场上,多了一员攻城略地的猛将,金銮殿上,却少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明君。任性的大清顺治皇帝不爱江山爱美人,不恋皇位恋娇娘,全然不顾地放下了三千里长的大好河山,直截了当地做了皇贵妃董鄂氏的裙下之臣,而乐不思蜀。皇贵妃董鄂氏因病去世,痛不欲生的大清顺治皇帝,为了哀悼英年早逝的董鄂妃娘娘,连续五天不理朝政,没过多久,亲自给礼部下了一道圣旨,特意采用追封的方式,给皇贵妃董鄂氏加封谥号为“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”。大清顺治皇帝一向心善好佛,虽人不能至,但心向往之。禅师们公认大清顺治皇帝为金轮王转世,而顺治皇帝还信以为真了。大清顺治皇帝曾经对木降说过:“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,当如门生弟子那样旋庵相待。”大清顺治皇帝,早就有削发为僧的念头,一直藏之于心,而根深而蒂固,痴心不改。壮志难酬的大清顺治皇帝出家之因,是与孝惠皇后娘娘不合有关,故宠爱的皇贵妃董鄂氏一死,就以此为借口,世道无常,人生沧桑,冷暖倍偿,自感大势已去,无力回天,万念俱焚,逐产生了遁入空门的念觉。大清顺治皇帝在皇贵妃董鄂氏去世的当月,就迫不及待地为自己举行了剃度仪式,并取了个法号叫“行痴”,为以后出家修行做好了铺垫。这位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一位皇帝,最终,在山西五台山秘密遁入空门,皈依了净土。
何以见得?有大清顺治皇帝的《赞僧诗》为证:
天下从林饭似山,钵盂到处任君餐,
黄金白玉非为贵,惟有袈裟披肩难。
朕为大地山河主,忧国忧民事转烦,
百年三万六千日,不及僧家半日闲。
来时糊涂去时迷,空在人间走一回,
未曾生我谁是我,生我之后我是谁。
长大成人方是我,合眼朦胧又是谁?
不如不来又不去,来时欢喜去时悲。
悲欢离合多劳虑,一日清闲有谁知。
若能了达僧家事,从此回头不算迟。
世间难比出家人,无忧无虑得安宜,
口中吃得清和味,身上常穿百衲衣。
五湖四海为上客,皆因夙世种菩提。
个个都是真罗汉,披塔如来三等衣。
兔走鸟飞东复西,为人切莫用心机,
百年世事三更梦,万里乾坤一局棋。
禹开九洲汤放桀,秦吞六国汉登基,
古今多少英雄汉,南北山头卧土泥。
黄袍脱换紫袈裟,只为当年一念差,
我本西方一衲子,因何生在帝王家?
十八年来不自由,南征北讨几时休,
我念撒手归山去,谁管千秋与万秋。
顺治皇帝一生,有很多无奈,他壮志难酬,治国理念得不到支持。他无力自主的婚姻,不能把自己最爱的人封为皇后,这些都给予了他无限的伤感。据当时的传教士汤若望记述,大清顺治皇帝在没有遇到董鄂妃娘娘之前,也曾纵情于声色,董鄂妃娘娘进宫之后,少年天子忽然转了性子,专情起来。正所谓是“万千宠爱于一身,六宫粉黛无颜色”。很想知道,在几百年前,顺治皇帝和董鄂妃那该是怎样惊世骇俗的相遇,谱写了这样刻骨悲壮的爱情故事。两个如此相爱的人,虽然不能活着白头偕老,死后能葬在一起,终也算美满了。虽然董鄂妃的容颜是个迷,但我想,也许她不一定是倾国倾城,顺治皇帝所爱的,并不是她的外貌。顺治皇帝之所以这般宠爱董鄂妃娘娘千岁,也不是没有原因的。据顺治在《端敬皇后行状》中回忆:“他下朝时董鄂妃娘娘千岁总是亲自安排饮食,饭菜做好之后,更要亲自先品尝。当顺治皇帝批阅奏章时,董鄂妃娘娘常陪伴在他身边。更难得的是,她时常劝说顺治皇帝,处理政务要服人心,审判案件要慎重。连宫女太监犯错误时,她也往往为他们说情。”我想,这些就是董鄂妃娘娘千岁,能得到顺治皇帝爱情的真正原因吧。
大清顺治皇帝如此深情的回忆董鄂妃娘娘的往日种种,可见,董鄂妃娘娘千岁的离世,确实给予这个少年天子致命的打击。一个女子若是太受皇帝宠爱,在历史上容易留下骂名。董鄂妃娘娘却是个例外,在她陪伴顺治皇帝身边的时候,顺治皇帝从未怠慢国事。他励精图治,安邦定国。反而是在董鄂妃娘娘死后,他才不思进取,万念俱灰。可见,董鄂妃娘娘不但是他的红颜知己,还是他精神的支柱,董鄂妃娘娘千岁一离世,顺治皇帝所有意志、所有在尘世中的留恋都跟着消散了。不久前,曾看过凌力的小说《少年天子》,书中描述了顺治皇帝短暂传奇的一生,他的种种治国方略,他所处身的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。还有他和董鄂妃的爱情故事更是尤其感人。他们彼此倾慕,彼此相爱。不是因为他是皇帝,不是因为荣华富贵,不是因为世俗的任何东西。爱情在他们之间是平等的,没有尊卑贵贱。后来追看由此书改编的电视剧《少年天子顺治篇》,也是近年来电视剧中难得的佳作。剧中痴情的天子,温婉娴雅的董鄂妃娘娘,仿佛真是其人一般。对其中一场戏尤其记忆深刻。顺治皇帝问重病弥留之际的董鄂妃娘娘:”冷吗”,董鄂妃娘娘回答:“冷”。顺治皇帝连忙给董鄂妃娘娘盖上一层被子又问:“还冷吗?”,董鄂妃娘娘又回答:“冷”,顺治皇帝又盖上一层被子,问:“还冷吗”,董鄂妃娘娘回答还是: “冷”,大清顺治皇帝只好把董鄂妃抱在怀里,可是董鄂妃娘娘仍是不断的说:“冷”。这个时候的顺治皇帝几乎崩溃了,手足无措,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喊:“我没办法了啊……我没办法了啊”……身为天子,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,却始终挽留不住心爱之人的生命。那种悲痛与绝望,让我忍不住跟着顺治皇帝一起流泪。我们生在这个年代,不能亲眼见证顺治皇帝与董鄂妃娘娘,这一段旷古之恋。但若有转世,也希望这一对不平凡的恋人能生生世世相爱下去。
大清顺治皇帝到底是出家了,还是故去了,一直众说纷纭,至今没有定论。有的说大清顺治皇帝是病死了,主要根据有三。第一,顺治皇帝病重得天花,历史上有所记载,还传到民间不许炒豆的说法。第二,王熙死了之后,《王熙自定年谱》记载,大清顺治皇帝临终时,顺治皇帝让他撰写遗诏的情景。第三,溪森和尚圆寂之后,其弟子记述,大清顺治皇帝殡天之前,就说遵照祖制,实行火浴,遗体移到了景山寿王殿。再加上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的亲自记载,大清顺治皇帝临危,面授遗诏,可以证明大清顺治皇帝是病死的,不是出家了。顺治皇帝特意安排吴良辅出家为僧,并亲临悯忠寺观看吴良辅的出家仪式。清顺治皇帝回宫当晚,即染上了天花,高烧不止。自己预感病体沉重,情况不妙,深夜急召近臣王熙、麻勒吉口授遗诏。当夜,年仅二十四岁的大清顺治皇帝,便一命呜呼,驾鹤西游去了。顺治皇帝晏驾之后,麻勒吉等人,捧诏奏知孝庄皇太后,宣示大清顺治皇帝的遗诏:“立八岁的皇三子玄烨为皇太子,继统帝位,命索尼、苏克萨哈、遏必隆、鳌拜为四大顾命大臣。”遗诏实为罪己诏,共罗列十四条罪过。几乎一股脑地否定了大清顺治皇帝的一生。至于这是否大清顺治皇帝的本意,是否经大清顺治皇帝过目御批,已无从知晓。让人百思不解的是,遗诏的主要起草者王熙,事后守口如瓶。世人纷纷猜测,遗诏出自于昭圣皇太后授意,实为母责其子之言。不论怎么说,大清顺治皇帝一死之说,便被彻底否定了。《清史演义》记载:“大清顺治皇帝经过皇贵妃董鄂氏之事,从中看破世情,于次年正月,脱离尘世,只留重诏一张,传出宫中。”《清代野史大观》等书记载了大清顺治皇帝,因皇贵妃董鄂氏去世,而削发出家的故事。大清顺治皇帝的离家出走,令清宫上下惊慌失措,为了不引起世人地非议,只得无可奈何地对外宣布:“大清顺治皇帝不幸驾崩!”但是,这种自欺欺人的谎言,也瞒不了多久。很快,堂堂的大清皇帝,为了一个女人,而削发为僧的奇闻,就在民间一传十、十传百地风靡天下。后来,清圣祖康熙亲政之后,曾经以进香为借口,多次到山西五台山看望顺治老爷子,诚望老爷子能够回心转意,打马出山。但是,万念俱焚的顺治爷,早已封心锁爱,尘缘已了,去意已决,终不为大清康熙皇帝良苦用心所动。后来的后来,在康熙年间,两宫西狩,经过晋北,地方上无法准备供御器具,却在五台山上找到了内廷器物,这似乎又是大清顺皇帝治出家的一个重要佐证。史书认为,清世祖死于痘疹,没有出家。时至今日,大清顺治皇帝出家与否,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。
小说只有人名是假的,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。
历史不是任人把玩的小姑娘,文化不是任人调戏的新娘子。笔者认为,大清顺治皇帝的去向,之所以成为历史上的未解之谜,是后顺治时代的大清王朝,谜底不是解不开,而是根本不想解,不愿解,不敢解。一旦解秘,就没有自圆其说的余地了家丑不可外扬。没有真相,比有真相要好、要高、要妙。对外可以遮其丑,堵住普罗大众的悠悠之口,对内可以止其乱,封锁文臣武将的不臣之心。历史不能假设,政治不能戏说。大清顺治皇帝不管是书载也罢,物证也罢,亲自看见也罢,道听途说也罢,无论是出家为僧也罢,抱病驾崩也罢,殉情鄂妃也罢,还是软禁深宫,屈辱地苟且偷生也罢,天要下雨,娘要嫁人,都由他去吧。这些都有可能,但是,却都不重要了。怪就怪自己眼光不到,太容易被人忽悠,步入歧途。怪就怪自己理智丧失,太容易被人左右,走向了不归路。但是,只要心不走在绝路上,命运也终不会把你推向不归路。哀莫大于心死。重要的是,只有一条,那就是有其名而无其实,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大清顺治爷,情亡了、心亡了、法亡了、政亡了。一身系于天下安危的九五之尊,一言九鼎的合法身份与地位,被逐鹿天下的各路诸侯旁落与架空。有的路,是用脚去走。有的路,要用心去走。绊住脚的,往往不是荆棘和石头,而是自己的那一颗心。所以,看起来是路铺展在我们眼前,实际上,是心扑腾在路上。深一脚,浅一脚,痛一回,哭一回,欢喜在路上,悲伤在路上,未来在路上。
历史就在变与不变中前行,不变的是人心叵测,变化的是风云际会的笔尖。只闻将军,不知皇帝,只尊将令,不听君命的庙堂之高,乱象丛生,危机四伏,随时都能要了大清顺治皇帝的唧唧小命,顺治皇帝也只有逃之夭夭这一条路了。让人庆幸的是,尽管满清政府举棋不定,风雨飘摇,但是,始终有一个看不见,而又看得见的那个人,感觉不到,而又感觉得到的那双手,在高墙深宫之内,稳稳地扭转着乾坤,驾驭着风雨交加的大清王朝,迅速驶出了惊涛骇浪的深水区。这个垂帘听政的女流之辈,不是别人,而是从女人堆里钻出来的,从男人堆里挺立起来的,比女汉子还女汉子,比男女人,还男女人,比小鸟依人还小鸟依人的孝庄皇太后是也!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.bookcu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