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眼看书 > 历史军事 > 袁崇焕之孤城 > 正文 第378章 袁吧论袁文章述评(二)

正文 第378章 袁吧论袁文章述评(二)

推荐阅读: 宝鉴   扶明录   叶辰萧初然   重生之再铸青春   女神的上门豪婿(又名:女神的超级赘婿,主角:赵旭)   女神的上门豪婿   女神的上门贵婿   逆天丹帝   神魂丹帝   神魂丹帝  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   仙府种田  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   六指诡医  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  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   踏枝   叶君临  

    卷外卷二百度袁吧近两个月来论袁文章述评:袁崇焕是一个怎样的人,请听听这些草根们的声音

    第一章袁崇焕就是这样被抹黑的

    一一出滑稽剧:小说编造的故事变成了“可信”的“原始史料”

    朋友,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,也许很惊讶:怎么回事?小说编造的故事竟然变成了“可信”的“原始史料”?这是在开玩笑吧?

    不!这不是开玩笑,是事实。

    有疑问吗?那好,请你看完本篇以下的文字,就清楚了。我想,你也一定会认定:这一出延续了三百多年的闹剧,竟由一些现代人一本正经地搬出来上演,实在是太滑稽了!

    闲话少说,书归正传――

    话说崇祯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夜,后金汗皇太极率兵破口犯明,时为蓟辽督师的袁崇焕闻警即率关宁军入援。然而一个月之后,也就是当年的十二月初一日,就在关宁军在北京城下与后金兵三战三胜稍微稳定了局面时,崇祯皇帝却以“议饷”为名召袁崇焕入城,随即下令逮捕了他。理由有两条:一是为何“杀毛文龙”?二是为何“今反逗留”?(《崇祯实录》卷二,崇祯二年十二月辛亥朔)

    这当然不是全部的理由,又八个半月之后,也就是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袁崇焕被“磔”的当天,崇祯皇帝宣布袁崇焕的罪状就有九宗。(《崇祯长编》卷三十七,崇祯三年八月癸亥;《国榷》卷九十一,崇祯三年八月癸亥)在紧随其后的十多天内,崇祯皇帝又两次加给袁崇焕另外的三宗罪,(《国榷》卷九十一,崇祯三年八月癸亥;《东莞县志》卷一二(袁崇焕传);《国榷》卷九十一,崇祯三年九月己卯)前后一共十二宗罪――这是入人于罪者没有提供“罪人”任何证据的十二宗罪,这是由己巳之变引发的街头巷尾的流言、奸佞小人的谗言以及皇帝的金口玉言下的十二宗罪,这是崇祯皇帝处心积虑要抹黑袁崇焕、从而强加在袁崇焕身上的“莫须有”的十二宗罪。

    在此期间,或者准确地说是在袁崇焕被“磔”前后,一本以诬陷袁崇焕为能事的小说《镇海春秋》刊刻出笼了,而且因为它的广为散发,其编造的故事――比如“袁崇焕与皇太极密约杀毛文龙”等等――更是推波助澜地在更大的范围抹黑袁崇焕。显而易见,在当时皇帝已钦定袁之“铁案”的背景下,其影响之坏之大,应该是可以想象得到的。

    数十年之后,《明季北略》的撰写者计六奇把《镇海春秋》中编造的故事采录进了自己的这本书里。更可笑有是,想不到它们竟然成了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反袁者们宣称“可信”的“史料”――关于这一点,我们仅以“袁崇焕与皇太极密约杀毛文龙”为例来说明:

    首先看张平仁先生的研究成果,他在其论文《〈明季北略〉〈明季南略〉对时事小说的采录》中写道:

    《明季北略》中有关毛文龙的内容多出自《镇海春秋》(成书于崇祯三年)。

    卷四“袁崇焕陛见”条收录了两种袁崇焕陛见的说法,后一种即据《镇海春秋》第十七回略加删节而成。同条记李永芳向皇太极建议佯许退让辽东以诱袁崇焕杀毛文龙,袁为践五年复辽之诺谋诛毛文龙,先奏请扣减皮岛钱粮,后竟至丝毫不与,事见《镇海春秋》第十五、十七回。李永芳的计策云云,明显是小说家的虚构。

    卷五“袁崇焕谋杀毛文龙”除开头的背景交待、杀毛文龙后崇祯帝嘉谕袁崇焕外,其余均据《镇海春秋》第十八回删改而成。

    (注:感谢网友二年复辽毛文龙先生,张存仁先生的这篇论文以及下面引用的刘鹤岩先生的论文《〈镇海春秋〉体现作者的政治倾向》都是由他转发在袁吧的)

    进一步再说具体一些:

    先看《镇海春秋》的第十五回‘魏忠贤发调内臣兵,袁崇焕遣吊夷人孝’是怎么写的:

    (李永芳)献策道:“如今要得广宁除非还是起兵,只控那毛文龙闻了消息,又发兵截我之后。怎么是好,不如写封信去与那袁崇焕道我这里自走后以来被毛文龙杀了无数人,我父王为此偏劳成病而终,此仇莫大此恨莫深,只要你行个计校杀了毛文龙,我这里将辽东土地依旧奉还,不敢再来侵犯。那时只要骗得他果然把毛文龙杀了,我们就起兵去攻那广宁,却不是好。”

    这封信自然是写了也送了,那袁崇焕又是怎么回话的呢?且看《镇海春秋》继续写道:

    袁崇焕道:“我这里不便谢回书,你去多多与我拜上可汗,可汗书中一一行去便了。”

    如此一来一往一环扣一环,袁崇焕与后金皇太极有‘前约’杀毛文龙的事便由《镇海春秋》“铁”定下来了!

    再来看看《明季北略》是怎么说的,其卷四“袁崇焕陛见”写道:

    先是降将李永芳,献策於大清主曰:兵入中国,恐文龙截後,须通书崇焕,使杀文龙,佯许还辽。大清主从之。崇焕答书密允,复以告病回籍,乃寝。至是,再任,思杀文龙,则辽可得。

    从这中间及有关资料中,我们不难发现三个值得注意的有趣现象:

    其一,虽然《镇海春秋》说的是大白话,而《明季北略》则文白相兼,但两相对照,何其相似乃尔!由此说来,《明季北略》在袁崇焕与皇太极有“前约”杀毛文龙这件事情上是直接抄自《镇海春秋》,或者说得文雅一点是《明季北略》采录自《镇海春秋》,应该不为错吧?

    其二,从写作时间上看,《镇海春秋》刊刻于明崇祯三年、也就是袁崇焕被“磔”的当年,而《明季北略》则成书于清康熙年间,何前何后不言自明。

    其三,再来看《明季北略》作者本人的说法,为了撰写《明季北略》这本书,他曾经广泛收集明清之际的各种遗闻逸事,按他自己所说就是:“叙次不伦,见闻各异,而笔之所至,雅俗兼收,有明之微绪余烬,皆毕于是矣。”尽管计六奇在其书中没有注明采录自《镇海春秋》,但也告之于世:“有明之微绪余烬,皆毕于是矣。”在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还有更早于《镇海春秋》的书藉的情况下,认定《明季北略》采录自《镇海春秋》也是很自然的事。

    该说说《国榷》《崇祯实录》《明史纪事本末》《石匮书后集》等史书在袁崇焕与皇太极有“前约”或者说合谋杀毛文龙问题上的记述了。

    下面是一些反袁派网友们不厌其烦一而再再而三发贴、并用来证明袁崇焕勾结皇太极谋杀毛文龙的“史料”:

    戍午,督师袁崇焕杀平辽将军总兵官左都督毛文龙于双岛。崇焕自出都门,至宁远,专主款。初,崇焕于宁远捷报后,即令番僧往唁奴虏,意议和,会罢归,未就。再出,无以塞五年平胡之命,声言折冲,虑毛文龙泄其计,是身入岛诱文龙至,……命水营都司赵可怀以尚方剑斩之。

    建虏以(文龙)扼其背,甚忌之。阴通款崇焕,求杀文龙。而崇焕中其计不觉也,惜哉。

    ――《国椎》卷九十

    五月庚戌,袁崇焕至双岛,毛文龙进谒,慰劳甚至。戊午,矫制杀文龙。崇焕自出都门至宁远,专主款;於宁远捷後,即令番僧往清军中唁问,意欲议和。会罢归,未就。迨再出,陛见日,许上五年复辽;既而惧上责效,欲复修款议。恶文龙扰之,乃决计斩文龙……

    ――《崇祯实录》卷二

    崇祯元年,大清朝五王、六王及刘爱塔率兵二万,自镇江至,欲报义州之役。文龙以八千人与部下御之,爱发以四百骑战败,降文龙。大清因是密通书崇焕,订前约,图文龙,崇焕信之。

    ――《明季北略》卷四

    山海总兵满桂战败,遂入城请陛见。言崇焕许皇上五年灭寇,难践其语,故先杀文龙以为信物。

    ――《石匮书后集》卷十

    袁氏身膺不道之罚,则杀岛帅适所以自杀也。中建虏之诱,杀其所忌,能毋败乎?

    ――《国榷》卷九十

    崇焕既杀文龙,密报于清议和。清主大喜,置酒高会。

    ――《明季北略》卷五

    初,天启间,崇焕抚辽东,遣喇嘛僧锁南木座往建州主款,会罢归,未就。至是再出,无以塞五年平辽之命,乃复为讲款计。建州曰:“果尔,其以文龙头来。”崇焕信之,且恐文龙泄其款计,遂身入岛诱文龙至……以尚方剑斩之。

    ――《明史纪事本末补遗·毛帅东江》

    督师袁崇焕事,适当女直主(努尔哈赤)病死,崇焕差番僧喇嘛锁南木座往吊,谋以岁币议和。女直许之,乃曰:“无以为信,其函毛文龙首来。”

    ――《石匮书后集·毛文龙列传》

    崇焕以女直主殂,差喇嘛僧往彼议和,杀毛文龙以为信物。

    ――《石匮书后集·袁崇焕列传》

    毛文龙与建州“既有成约”,愿意出钱赎买辽阳、广宁两地,袁崇焕却“妒其功而杀之,且纳款为内应”。

    ――《明亡述略》

    所有这些,显然都不是撰写者们的原创,正如一位网友所说:它们“都惊人的一致”,其主旨大都似曾相识。应该说,它们或者也取巧采录于小说《镇海春秋》,或者直接抄自《明季北略》,经过再加工从而改头换面变成了自己的东西。

    如果对此结论不以为然,那就看看袁崇焕与皇太极前后两次议和的来往书信,从中找找答案,如何?

    这些书信(包括与议和有关的李喇嘛书及皇太极答李喇嘛书等)计有:(天启年间)太宗与袁崇焕书;袁崇焕复书;李喇嘛书;太宗答袁崇焕书;答李喇嘛书;太宗又致袁崇焕书;(崇祯年间)明使喇嘛吊丧;致书袁崇焕议和;太宗致书明执政议和;袁崇焕复议和书;太宗答袁崇焕议和书;续致袁崇焕书一;续致袁崇焕书二;袁崇焕书覆书二封;太宗再答袁崇焕书;袁崇焕再复书等。(这些书信不难在网上查到,有兴趣者可一一翻查对照)

    在这些书信中,可有皇太极“行个计校杀了毛文龙”?可有“我这里将辽东土地奉还,不敢再来侵犯”,可有袁崇焕答应皇太极“书中一一行去便了”的允诺?(《镇海春秋》中语);可有“使杀文龙,佯许还辽”?可有袁崇焕“密允”的答书?(《明季北略》中语);可有“求杀文龙”?(《国榷》中语);可有“订前约,图文龙”?(《明季北略》中语);可有“其以文龙头来”?(《明史纪事本末补遗》中语);可有“杀毛文龙以为信物”?(《石匮书后集》中语);甚或其它牵涉到毛文龙的密谋?……

    没有!

    既然没有,那它们究竟从哪里来?也就是找源头,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。

    从前面的分析中,我们已经有了答案:

    一,至少在袁崇焕与皇太极有“前约”杀毛文龙即“斩帅以践虏约”问题上,《明季北略》是采录自《镇海春秋》,其它史书如《崇祯实录》《国榷》等要么转抄或者采录自《镇海春秋》,要么抄自《明季北略》;

    二,小说《镇海春秋》是编造的,正如《〈镇海春秋〉体现作者的政治倾向》一文的作者刘鹤岩先生在其论文中所告诉我们的:

    《镇海春秋》完全是按照阉党余孽造谣的口径来歪曲事实,它站在阉党立场、在刻意美化与阉党紧密勾结的毛文龙的同时、存心构陷罪名并极力丑化诬蔑袁崇焕和熊廷弼的一部时事小说。

    对上述分析及答案,虽然还没有看到有理有据的反驳,倒有两位反袁派人士的两条帖子值得一说:

    一,“明清际史书一致就说明他们抄镇海的?只能说明史实一致!”

    二,“史料虽然都是通敌斩帅,不仅文字上长短不一,内容上也有相当多的细微差别。原因很简单,史料的来源不一,每个史书作者的记录笔法不一。”

    对前一条来说,仅仅凭“明清际史书一致”这一点当然不能说明他们是抄镇海的,但由此认定“只能说明史实一致!”就不大妥当了一一史实一致只能说明它们同出一源,可这位网友至今连它们的源头也没找到,却在那里喋喋不休地妄谈“一致”,岂不让人笑话!应该说,源头的答案已经有了,这位网友不认可没什么,那就花些力气在寻找这些史料的源头上吧。

    对后者而言,请这位网友仔细比较一下《明季北略》和《镇海春秋》关于袁崇焕与皇太极有“前约”杀毛文龙的叙述,仅仅是“文字长短不一”和“内容上也有相当多的细微差别”吗?只有一点你说对了,那就是《明季北略》《国榷》《明史纪事本末》等书中记载的都很“一致”的是“通敌斩帅”。可是,尽管“每个史书作者的记录笔法不一”,还有你所说“史料的来源不一”,但这条“通敌斩帅”既然已经被你认定为“史实”,那么它的“不一”的来源貌似也已确定,请你随便给出其中的一个“来源”,让大家看一看,应该吧?再进一步,也花些力气找出这些“来源不一”的史料的总源头来,亮一亮你对“通敌斩帅”的认知,怎么样?

    两位网友,要找到你们想要的源头,恐怕很难很难。

    (文中所摘,除署名外均取自《倍受追捧的一些“史料”原来是捏造的》)

    再回到我们的题目上来吧。

    正如上述,这些被反袁派称之为“只要是汉人写的史书,记载的袁崇焕事迹都惊人的一致,所有汉人地史书,都把理由明明白白地摆在了你眼前,只要肯翻开书看一眼,那血淋淋的理由就触目可及”(见附文:《关于袁,为什么汉人写的历史书都惊人的一致?》)的“史料”,其引用的频率是相当高的;甚至,它们还都高高悬挂在凤凰网及相关专题的战旗上,不仅用以证明反袁派是“引经据典,直接指出‘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卖国贼’”,而且还要它们自己证明自己就是“经”就是“典”就是“可信”的“史料”。

    瞧!从一本小说编造的故事演变而来的所谓“史料”,三百多年后的今天竟然被一些人追捧到了“血淋淋”的地步――就像是演得一本正经的一出滑稽剧,虽然非常搞笑却又让人实在笑不出来。

    有人若问:这样的滑稽剧还能演多久?

    答曰:真相大白时,没有了看客,也许它自己就混不下去了!

    一1倍受追捧的一些“史料”原来是捏造的

    (卷外卷一第二章:争议袁崇焕引出的思考之三)

    附关于袁,为什么汉人写的历史书都惊人的一致?

    作者:222.244.156.*2008年10月30日

    三朝辽师录、崇祯实录、国榷、明季北略、东江遗事、镇海春秋、东江客问......只要是汉人写的史书,记载的袁崇焕事迹都惊人的一致,所有汉人地史书,都把理由明明白白地摆在了你眼前,只要肯翻开书看一眼,那血淋淋的理由就触目可及。

    哪怕大家明知是满清写的历史(满清写的明史包括明朝万历时期援朝抗倭战争明军被日军打得大败、以及张献忠在四川杀了六亿人,弘历所谓的反间计等神话故事),但大家仍然本能地想替他辩解、还想为他找到理由,为此甚至不惜自己欺骗自己......

    难道明末汉人同胞冒着生命危险写下来的血泪史书,就比不上满清的架空玄幻?

    1.《爝火录·卷二》

    “士英本姓李,系梧州府藤县人。与袁崇焕居同里,为北门街;生同年,为辛卯岁;同登己未榜进士。士英年五龄,为贵阳贩槟榔客马姓者螟蛉去;遂冒马姓,为贵阳人。此二人者,诞生一处,同为误国之臣。固知乱世之奸邪与冶世之忠良,天皆有以命之,不与腐草朽木荣枯比类也。”

    2.《明季北略》明.计六奇

    “先是降将李永芳,献策于大清主曰:兵入中国,恐文龙截后,须通书崇焕,使杀文龙,佯许还辽。大清主从之。崇焕答书密允,复以告病回籍,乃寝。至是,再任,思杀文龙,则辽可得。”

    “崇祯元年,大清朝五王、六王及刘爱塔,率兵二万,自镇江至,欲报义州之役。文龙以八千人与部下十将御之,爱塔以四百骑战败,降文龙。大清因是密通书崇焕,订前约,图文龙,崇焕信之”。

    “崇焕捏十二罪,矫制杀文龙,与秦桧以十二金牌矫诏杀武穆古今一辙。”

    3.《国榷》明.谈迁

    “建虏以(文龙)扼其背,甚忌之,阴通款崇焕,求杀文龙,而崇焕中其计不觉也,惜哉”。

    4.《崇祯实录》

    “五月庚戌,袁崇焕至双岛,毛文龙进谒,慰劳甚至。戊午,矫制杀文龙。崇焕自出都门至宁远,专主款;于宁远捷后,即令番僧往清军中唁问,意欲议和。会罢归,未就。迨再出,陛见日,许上五年复辽;既而惧上责效,欲复修款议。恶文龙扰之,乃决计斩文龙”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.bookcu.com

上一页 加入书签 目录 投票推荐

推荐阅读: 特种精英玩网游   重振大明   齐天大魔猴   仕途青云   神弃   神峰   网游之统领天下   网游之主宰万物   万能神戒   网游之影子大师   穿越之嫡女锋芒   约会大作战之反转士道   武侠英雄联盟系统   游戏王之竞技之城   撼仙   娇蛮小姐傲总裁   御龙无双   天玄剑传奇   婚城难入  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