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相关 三国兵种单位介绍(上)
推荐阅读: 宝鉴 扶明录 叶辰萧初然 重生之再铸青春 女神的上门豪婿(又名:女神的超级赘婿,主角:赵旭) 女神的上门豪婿 女神的上门贵婿 逆天丹帝 神魂丹帝 神魂丹帝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仙府种田 这个领主大人非常科学 六指诡医 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 刚被悔婚超级天后带娃堵门 踏枝 叶君临
关于工兵...
古代战争中,为了构筑营地,筑城,甚而破坏敌方营地、挖掘坑洞,军队中都配置有许多斧头,这种基本的生产工具。斧头并非实战中常用的兵器,不过遇到有需要的时候,自然也可以临时地当作兵器来使用。『三国风云ii』的工兵就是用斧头这种工具,也由于在战场中并不主动,通常是相当惨烈。
关于火弓兵...
火弓箭,在史书中称为「火箭」或「火矢」。在将近四千万字的二十五史中,关于火箭或火矢的记载竟然只有五十条;在明朝以前,较能确定是火弓箭而非火器的记载则只有二十八条。
在极有限的文字中,三国时代关于火箭的记载更只有两次。一次是发生在公元228年冬天,诸葛亮第二次北伐,进攻陈仓,陈仓守将是镇守河西地方十多年,汉人胡人都敬畏心服的将军郝昭。「乃进兵攻昭,起云梯冲车以临城。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,梯燃,梯上人皆烧死。」另一次是发生在258年春天,曹魏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寿春兵变,孙吴派遣以前从曹魏来降的镇北大将军文钦、左将军唐咨,支持诸葛诞,曹魏大将军司马昭亲自统领二十六万大军围城讨伐。「诞、钦、咨等大为攻具,昼夜五六日攻南围,欲决围而出。围上诸军,临高以发石车、火箭逆烧破其攻具,弩矢及石雨下,死伤者蔽地,血流盈堑。」诸葛诞这次战败也决定了寿春城的不保。值得一提的,郝昭抵抗诸葛亮是二十五史中,有关「火箭」的最早记载。
关于弩兵...
连弩又称「诸葛弩」,连弩兵的出现,是由诸葛亮在五丈原临终时教授给姜维。《三国演义》,孔明曰:「吾有‘连弩’之法,不曾用得。其法矢长八寸,一弩可发十矢,皆画成图本。汝可依法造用。」维哭拜而受。
姜维在牛头山被陈泰与郭淮击退,途中遭司马师袭击,姜维立刻奔回阳平关,司马师来到阳平关下,此时,两旁伏兵使用弩箭齐发,击退司马师。此时使用的弩箭就是使用连弩。另外,还有两场使用「连弩」的战役,分别是再战司马师与伏击钟会。
由此就可发现连弩的使用以伏兵为主,因为连弩的攻击力强大,运用于偷袭时,敌人的警觉性低、反应力差时,可收得震撼的效果最大。
关于骑兵...
三国时代最骁锐的骑兵,是幽州突骑。在幽州右北平郡起家的公孙瓒,就组织了以当时而言相当庞大的私人武力「白马义从」数千,连异民族都忌惮。在界桥之战时,公孙瓒投入的骑兵约有万人,后来袁绍全师攻击许都的官渡之战,也投入骑兵万人;可以说并吞了公孙瓒这支武力,对袁绍而言是霸业路上相当关键的转折点。到了公元207年曹操击破乌丸王蹋顿,乌丸族投降,与护乌丸校尉阎柔统领的幽州、并州乌丸,全部徙居国内,「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。」能与幽州突骑相媲美的,是凉州胡骑;诸葛亮之所以北伐,除了推进作战基地改善粮食问题,吸收关西将才之外,获得凉州畜马也是实质的收益之一。另一个有精锐骑兵的地方是同在边境的并州,吕布、张辽的兵马就是并州精骑,赵云也是并州出身的猛将。
将领在战场上并不会常常单身涉险,而是有一群亲卫骑士簇拥以策安全。《三国志曹仁传》、《三国志张辽传》、《晋书世宗景帝师纪》分别记载了曹仁、张辽、文鸯带领卫队出入敌阵的情形。
关于弓骑兵...
战国时代,赵武灵王亲自穿著胡服,颁布胡服令,倡导人民胡服骑射,攻取林胡、楼烦、中山国,正当亲自袭秦,而在沙丘发生政变,父子身亡。赵国的大业虽然中断,然而成功的经验却影响了战国各国的军事型态。善于骑射的游牧民族到了十三世纪,在铁木真的雄心壮志与战术天才之下,团结了蒙古民族,充份发挥了其民族优秀的骑射技术,建立了欧亚大陆的传奇。
三国时代关于骑射的记载,主要集中在将领身上。除了在重装步兵部份提到的鲁肃的骑射功夫之外,《三国志曹彰传》记载曹彰北征乌丸,亲自射杀胡骑,个个应弦落马,追击大破敌军,观望的鲜卑轲比能请求归服,一举平定北方。《三国志太史慈传》记载北海国相孔融被黄巾贼管亥围城,希望向平原国相刘备求救,然而包围网太密,使节很难通过,太史慈心生一智,带领另外两名骑兵,策马出城,练习射箭,这样子连续两天,黄巾贼以为他们只是单纯练习,都不再戒备,太史慈于是直穿包围网而去。孙逼宫时,孙亮「上马带执弓欲出」,也说明了古时骑术配合箭术的理所当然。
关于重装骑兵...
东汉后半一百二十多年的羌乱,拖垮汉政府的财政,埋下了汉末大乱的远因。在羌乱中,游牧民族常被大规模配有弩的政府军所压制,于是为行动轻便的马儿披上了马甲。马甲后来也为汉人军队所用,并且由于弩继续地发展普及,马甲也越来越坚实,汉末三国时代,在轻骑之外,重装甲骑兵也渐渐应运而生,更从两晋南北朝开始成为战场主力。一直到明清时代火器普及于实战中,加上早期火器的粗糙,射击间隔长,骑兵乘机攻击时的速度重新受到重视,重装甲骑兵才渐渐回到原本的轻骑姿态。
《三国志阎温传》记载了敦煌郡太守逝世,功曹张恭代行郡事,派儿子张就前往京师迎接郡太守,占有酒泉郡的黄华挟持张就,劝张恭一起造反。张恭不理,「别遣铁骑二百,迎吏官属,东缘酒泉北塞,径出张掖北河,奉迎太守尹奉。」后来黄华投降朝廷,张恭父子平安,并受朝廷褒扬。《三国志武帝纪》注引《魏书》也记载了曹操在渭水对抗马超,马超军争睹曹操容貌,曹操乘机「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阵,精光耀日,贼益惊惧。」收到了心战效果。
关于军师...
杜佑《通典》:军师「凡诸军皆置之,以为常员,所以节量诸宜,亦监军之职也。」是源自「监军使者」一职。《后汉书隗嚣列传》记载,公元23年,隗嚣被推举为上将军,响应汉军对抗新莽军,隗嚣「遣使聘请平陵人方望,以为军师」。到汉末时代,曹操成为丞相后,设置中、前、左、右等军师,分别由荀攸、钟繇、凉茂、毛等人担任。魏延、费则分别担任过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前军师、后军师;在拔擢魏延成为前军师后,共同策划出的五丈原之战,更是诸葛亮军事事业上的颠峰。
军师也是一种正式的官衔,三公、将军以上有必要时都有自己的军师,像是大司马曹真有大司马军师赵俨;大将军司马懿有大将军军师辛毗;丞相诸葛亮有丞相前军师魏延。有些谋士并不仅止于军师,还建立了更高的勋业。诸葛亮事业的颠峰,是在担任丞相,「统领步骑二十万众」的时候;周瑜事业的颠峰,是以中护军身份,担任赤壁之战左都督的时候;司马懿事业的颠峰,是以太傅身份,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时候。
关于攻城梯小组...
中国的城与外国城堡的差别,是中国城池将平民的住宅区也全部以城墙围绕;最明显的,「城市」这个名词在现代的中文里仍被使用着,就是与他国文明的不同点之一。一座城中人口众多,在史料中也每每看到城池被久攻而将百姓放出,或百姓就渐渐在城内死去的叙述;一座城的攻陷,也就代表附近的地域都被平定。甚至进入火器时代20世纪的国共战争中,城池都发挥了不容忽略的屏障力量。无怪乎攻城战不能说不是中国古代战争的典型之一。
在火弓箭兵部份谈到诸葛诞军突围失败,后来发生内哄,诸葛诞杀死文钦,文钦的儿子文鸯、文虎逃出,司马昭不仅免其死罪,还表荐为将军,于是出现了《三国志诸葛诞传》「大将军乃自临围,四面进兵,同时鼓噪登城,城内无敢动者」的心战效果。姜维煽动野心勃勃的钟会,密谋复国,事泄被攻,《三国志钟会传》「门外倚梯登城,或烧城屋,蚁附乱进,矢下如雨」,生动地刻划了攻城的情景。而三国时代攻城战的代表,则正是火弓箭兵部份谈到的陈仓之战。
关于运兵车...
这种攻城用的运兵车,在春秋战国时代到宋朝,称为「」(念作「焚温」)车,在宋朝以后,称为「洞子」、「洞屋」;依形状的不同,也有称作「木驴」的,但用途都相同。车以厚木制成,并覆盖了牛皮,在接近敌人的城墙时,用来保护己方士兵免受弓箭等各种反击。
公元979年,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太原,在《宋史李汉琼列传》留下了这样的记载:「攻城者以牛革冒木上,士卒蒙之而进,谓之洞子。上欲幸其中,以劳士卒,汉琼极谏,以为矢石之下,非万乘之尊所宜轻往,上乃止」,说明了车(洞子)的作战型态。《三国志》中「」唯一出现的一次,还是在255年陈泰引用了《孙子》一段谈话中。《孙子谋攻》的这段说道:「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攻城之法,为不得已;修橹,具器械,三月而后成;距,又三月而后已;将不胜其忿,杀士卒三分之一,而城不拔者,此攻之灾也。」身为征西将军的陈泰引用这一段,说明不能让来攻的蜀汉卫将军姜维持续太久,应该迅速进击,最后果然使姜维撤军。
关于云梯车...
云梯车是将云梯组合在车座上面,这种登城用的攻城器械有许多型式、名称,例如《宋史陈规传》「李横围城,造天桥,填濠,鼓噪临城。规帅军民御之,炮伤足,神色不变,围急粮尽,出家财劳军,士气益振」中的天桥,《后汉书光武帝纪》「围之数十重,列营百数,云车十余丈,瞰临城中,旗帜蔽野,埃尘连天,钲鼓之声闻数百里」中的云车,及大部份正史中记载的「云梯」、「飞梯」等。
《后汉书卢植传》提到了在公元184年黄巾贼张角等退守广宗县,卢植筑墙掘沟,「造作云梯,垂当拔之。帝遣小黄门左丰诣军观贼形,或劝植以赂送丰,植不肯。」结果被谗言所害押回宫,由董卓法认为这是至今云南少数民族仍在施放的「孔明灯」。「赤」色的「星」,是天灯的外型;「自东北西南流」,是西省五丈原在秋天的季节风向;「三投再还」,是燃料将尽所造成热气球不安定的情形。至于在五丈原施放天灯的理由,正是为了乘载士兵来侦察敌情所用。
对天灯的制作,专家提出种种考证。除了天灯营部份会详细述及,能到达巴蜀地方的火浣布之外,从《后汉书》一直到《清史稿》,全国唯一提到有「火井」的临邛县,正是在益州蜀郡境内;而「火从地中出」、「以竹木投取火」、「以竹筒盛之,接其光而无炭也」的火井,被认为即有天然气之类的气体。三国时代唯一拥有这项资源的蜀汉,正好加以利用。至于后汉时中常侍蔡伦已发明纸,更使天灯产生成为可能。
关于风筝兵...
追寻风筝的起源,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,由于战争的需要,古人以鸟为形,以木为料,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“木鸢”。据《韩非子外储说左》记载“墨子为木鸢,三年而成,一日而败”。另据《鸿书》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,曰“公输般制木鸢以窥宋城”。
在历史上风筝的运用,是在楚汉相争对峙的最后阶段,汉兵先包围楚营,汉将张良借大雾迷蒙之机,从南山之隐放起丝制的大风鸢,并让吹萧童子卧伏其上,吹奏楚歌,同时命汉军在四面唱起楚歌,使楚营官兵思乡心切,不战而散,楚王项羽也自刎于乌江边。至今留下张良“吹散楚王八千子弟兵”的传说。
在我国古代,风鸢一直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,并能带上“火药”用作战争进攻的武器。
关于象兵...
从《史记大宛列传》中的身毒国,一直到《明史刘铤列传》中的缅甸,都有骑象作战的记载。三国时代,见于当时史学家鱼豢所作的《魏略西戎传》:「车离国一名礼惟特,一名沛隶王,在天竺东南三千余里,其地卑湿暑热。其王治沙奇城,有别城数十,人民怯弱,月氏、天竺击服之。其地东西南北数千里,人民男女皆长一丈、八尺,乘象、橐驼以战,今月氏役税之。」《三国演义》的乘象人物则是八纳洞洞主木鹿大王,与乌戈国国主兀突骨。
魏晋时代,象是交州地区特有的产物。称雄交州,后来隶属孙权的卫将军士燮,就年年进贡给孙权「翡翠、玳瑁、犀、象之珍」;相信就是后来孙权向曹丕称臣,接受吴王封爵时进贡「象牙、犀角、玳瑁」的来源。此外曹冲秤象的故事更脍炙人口,曹冲字仓舒,是曹操的爱子,十三岁时就病逝,曹丕就常感叹说:「我大哥曹昂是孝廉出身,继承权自然是归他的份;倘若让仓舒还在世,我也继承不到天下。」
关于兽兵...
《三国演义》的兽兵,只出现在诸葛亮的南征中。孟获的小舅子带来洞主,「常有虎豹豺狼、毒蛇猛兽跟随」;后来蜀军与其交战,「一声画角响,虎豹豺狼,毒蛇猛兽,乘风而来,张牙舞爪,冲将过来。蜀军如何抵当?往后便退。蛮兵随后便杀」,吃了败仗。后来诸葛亮使用假兽,击破木鹿大王。
『三国风云ii』兽兵以老虎代表。虎在古代象征勇猛,当时有虎牙、虎威、虎贲等字号的官职。与老虎有关的故事,大都发生在打猎的时候。在戟兵部份提到孙权用双戟击虎,孙权很喜欢亲身猎虎,被张昭劝谏,改坐射虎车中,用弓箭射虎,张昭再劝,孙权则乐此不疲。曹真曾经在打猎时,「为虎所逐,顾射虎,应声而倒。太祖壮其鸷勇」,后来让曹真统领虎豹骑。最后曹真成为曹魏的大司马。孙礼担任尚书的时候,曹睿曾经「猎于大石山,虎趋乘舆,礼便投鞭下马,欲奋剑斫虎,诏令礼上马。」相当爱护孙礼;后来曹睿临终托孤,希望曹真有好的人才辅佐,于是遗诏拜孙礼为大将军长史。最后孙礼成为曹魏的司空。
关于法师...
三国时代,作法、卜卦的记载有许多来自于宫廷。孙皓找术士问天下之事,卜出「庚子岁,青盖当入洛阳」,孙皓大喜;后来果然在庚子年,前往洛阳归降。后主宠幸宦官黄皓,深信巫师,贻误军机,致使蜀汉亡国。这些都是《三国演义》也有引用,较有知名度的故事。在《三国演义》关羽走麦城时,孙权也有找吕范卜卦;至于史实中,这时替孙权卜卦的人则是虞翻与吴范。古时另有一种术士叫做「望气者」,这种人的话也常被迷信的君王所采信,像公元265年孙皓时,「望气者云,荆州有王气,破扬州而建业宫不利」,孙皓就迁都到三千里外的武昌;到了266年,又还都建业,劳民伤财,终于使天怒人怨。
在上位者求神问卜,但居下位的小兵则是少说为妙。伪托诸葛亮所作的《将苑逐恶》中提到军国之弊,有五害,其中有一害是「虚夸妖术,诡言神道」的人,对于这种「奸伪悖德之人」,是「可远而不可亲也」。到了唐朝,李筌的《太白阴经》中的军禁,第一条就是「诳惑讹言,妄说阴阳卜筮者斩;妄说鬼神灾祥以动众者同。」军中谈论神异,已经是要问斩的重罪。
关于骷髅兵...
骷髅兵在现实中自然不会有,至于有关「骨」的叙述则不乏其事。曹丕在《典论》的〈自叙〉中提到:「黄巾盛于海、岱,山寇暴于并、冀,乘胜转攻,席卷而南,乡邑望烟而奔,城郭睹尘而溃,百姓死亡,暴骨如莽」,刻画出了人民在乱世的惨状。严重的程度,在曹魏司空陈群的口中是:「今丧乱之后,人民至少,比汉文、景之时,不过一大郡。」值得一提的是战乱之余,还有疫疾,公元217年一场大疫,连建安七子孔融、阮之外其它五人都在此疫中逝世。
此外也有关于骷髅的灵异故事,主角是《三国演义》中的管辂:「安平太守王基,知辂神卜,延辂至家。适信都令妻,常患头风;其子又患心痛;因请辂卜之。辂曰:『此堂之西角有二死尸:一男持矛,一男持弓箭。头在壁内,脚在壁外。持矛者主刺头,故头痛;持弓箭者主刺胸腹,故心痛。』乃掘之。入地八尺,果有二棺。一棺中有矛,一棺中有角弓及箭,木俱已朽烂。辂令徙骸骨去城外十里埋之,妻与子遂无恙。」这段故事确实是取材自《三国志管辂传》。
关于主帅营...
主帅营,也就是中军主帅大营,在杜佑《通典》引《李靖兵法》提到:「诸逢平原广泽,无险可恃,即作方营。...中军作一大营。」也称为大帐,如《三国志典韦传》,曹操拜典韦当都尉,「引置左右,将亲兵数百人,常绕大帐」。帐前立牙旗,唐朝书法家欧阳询《艺文类聚》:「兵书曰:牙旗者,将军之精;凡始竖牙,必以刚日。刚日者,谓上克下也。」《三国志张辽传》,张辽「冲垒入,至权麾下」,直接杀到孙权大帐,这里的麾就是军旗。
公元192年,冀州牧袁绍与奋武将军公孙瓒在界桥大战,前锋曲义击破公孙瓒,直冲「到瓒营,拔其牙门」。但袁绍见敌军被击破,不设重备,身旁只有戟兵一百多人,弩兵数十人;公孙瓒军一支两千多人的骑兵乱逃,突然包围上来。田丰劝袁绍到断墙夹层中躲避,袁绍将头盔摔到地上说:「大丈夫当向前战死,躲到墙里,难道就可以活命了吗!」惊人的气魄扭转了情势,强弩乱发,公孙瓒军退却。这样的袁绍在八年后却败于官渡,看来英雄气短。其实袁绍阵营内部严重的矛盾,在袁绍生前就起了关键性的影响。
关于粮仓...
储存粮草的粮仓,在汉晋时代称作邸阁。公元195年,左将军袁术私自任命,假行殄寇将军的孙策,乘机请命平江东,「策渡江攻繇牛渚营,尽得邸阁粮谷、战具」。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,丞相司马魏延建子午谷之计,认为奇袭军「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」。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走祁山,第二次就出斜谷围陈仓,后来不仅进拜魏延为征西大将军,更同时授任丞相前军师;诸葛亮与魏延共同智能的结晶,在234年出斜谷企图隔绝陇道的五丈原之战,到达颠峰。
粮草是古代战争的关键,并非很容易解决的问题,196年曹操开始屯田,王沈《魏书》称有「征伐四方,无运粮之劳」的功效;实际上200年时已屯田4年后,在官渡「时兵少粮尽,图欲还许」,是荀建议曹操坚持;「兵少」仍遭遇如此窘境。官渡胜利,曹操依旧「粮少,不足与河北相支」,打算回讨刘表,仍是荀建议追击袁绍。这都是因冀州「民人殷盛,兵粮优足」是先天条件,并非能轻易赶上,曹操得冀州后霸业也愈加顺畅。而荀因上述功绩获封为万岁亭侯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.bookcu.com
古代战争中,为了构筑营地,筑城,甚而破坏敌方营地、挖掘坑洞,军队中都配置有许多斧头,这种基本的生产工具。斧头并非实战中常用的兵器,不过遇到有需要的时候,自然也可以临时地当作兵器来使用。『三国风云ii』的工兵就是用斧头这种工具,也由于在战场中并不主动,通常是相当惨烈。
关于火弓兵...
火弓箭,在史书中称为「火箭」或「火矢」。在将近四千万字的二十五史中,关于火箭或火矢的记载竟然只有五十条;在明朝以前,较能确定是火弓箭而非火器的记载则只有二十八条。
在极有限的文字中,三国时代关于火箭的记载更只有两次。一次是发生在公元228年冬天,诸葛亮第二次北伐,进攻陈仓,陈仓守将是镇守河西地方十多年,汉人胡人都敬畏心服的将军郝昭。「乃进兵攻昭,起云梯冲车以临城。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,梯燃,梯上人皆烧死。」另一次是发生在258年春天,曹魏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寿春兵变,孙吴派遣以前从曹魏来降的镇北大将军文钦、左将军唐咨,支持诸葛诞,曹魏大将军司马昭亲自统领二十六万大军围城讨伐。「诞、钦、咨等大为攻具,昼夜五六日攻南围,欲决围而出。围上诸军,临高以发石车、火箭逆烧破其攻具,弩矢及石雨下,死伤者蔽地,血流盈堑。」诸葛诞这次战败也决定了寿春城的不保。值得一提的,郝昭抵抗诸葛亮是二十五史中,有关「火箭」的最早记载。
关于弩兵...
连弩又称「诸葛弩」,连弩兵的出现,是由诸葛亮在五丈原临终时教授给姜维。《三国演义》,孔明曰:「吾有‘连弩’之法,不曾用得。其法矢长八寸,一弩可发十矢,皆画成图本。汝可依法造用。」维哭拜而受。
姜维在牛头山被陈泰与郭淮击退,途中遭司马师袭击,姜维立刻奔回阳平关,司马师来到阳平关下,此时,两旁伏兵使用弩箭齐发,击退司马师。此时使用的弩箭就是使用连弩。另外,还有两场使用「连弩」的战役,分别是再战司马师与伏击钟会。
由此就可发现连弩的使用以伏兵为主,因为连弩的攻击力强大,运用于偷袭时,敌人的警觉性低、反应力差时,可收得震撼的效果最大。
关于骑兵...
三国时代最骁锐的骑兵,是幽州突骑。在幽州右北平郡起家的公孙瓒,就组织了以当时而言相当庞大的私人武力「白马义从」数千,连异民族都忌惮。在界桥之战时,公孙瓒投入的骑兵约有万人,后来袁绍全师攻击许都的官渡之战,也投入骑兵万人;可以说并吞了公孙瓒这支武力,对袁绍而言是霸业路上相当关键的转折点。到了公元207年曹操击破乌丸王蹋顿,乌丸族投降,与护乌丸校尉阎柔统领的幽州、并州乌丸,全部徙居国内,「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。」能与幽州突骑相媲美的,是凉州胡骑;诸葛亮之所以北伐,除了推进作战基地改善粮食问题,吸收关西将才之外,获得凉州畜马也是实质的收益之一。另一个有精锐骑兵的地方是同在边境的并州,吕布、张辽的兵马就是并州精骑,赵云也是并州出身的猛将。
将领在战场上并不会常常单身涉险,而是有一群亲卫骑士簇拥以策安全。《三国志曹仁传》、《三国志张辽传》、《晋书世宗景帝师纪》分别记载了曹仁、张辽、文鸯带领卫队出入敌阵的情形。
关于弓骑兵...
战国时代,赵武灵王亲自穿著胡服,颁布胡服令,倡导人民胡服骑射,攻取林胡、楼烦、中山国,正当亲自袭秦,而在沙丘发生政变,父子身亡。赵国的大业虽然中断,然而成功的经验却影响了战国各国的军事型态。善于骑射的游牧民族到了十三世纪,在铁木真的雄心壮志与战术天才之下,团结了蒙古民族,充份发挥了其民族优秀的骑射技术,建立了欧亚大陆的传奇。
三国时代关于骑射的记载,主要集中在将领身上。除了在重装步兵部份提到的鲁肃的骑射功夫之外,《三国志曹彰传》记载曹彰北征乌丸,亲自射杀胡骑,个个应弦落马,追击大破敌军,观望的鲜卑轲比能请求归服,一举平定北方。《三国志太史慈传》记载北海国相孔融被黄巾贼管亥围城,希望向平原国相刘备求救,然而包围网太密,使节很难通过,太史慈心生一智,带领另外两名骑兵,策马出城,练习射箭,这样子连续两天,黄巾贼以为他们只是单纯练习,都不再戒备,太史慈于是直穿包围网而去。孙逼宫时,孙亮「上马带执弓欲出」,也说明了古时骑术配合箭术的理所当然。
关于重装骑兵...
东汉后半一百二十多年的羌乱,拖垮汉政府的财政,埋下了汉末大乱的远因。在羌乱中,游牧民族常被大规模配有弩的政府军所压制,于是为行动轻便的马儿披上了马甲。马甲后来也为汉人军队所用,并且由于弩继续地发展普及,马甲也越来越坚实,汉末三国时代,在轻骑之外,重装甲骑兵也渐渐应运而生,更从两晋南北朝开始成为战场主力。一直到明清时代火器普及于实战中,加上早期火器的粗糙,射击间隔长,骑兵乘机攻击时的速度重新受到重视,重装甲骑兵才渐渐回到原本的轻骑姿态。
《三国志阎温传》记载了敦煌郡太守逝世,功曹张恭代行郡事,派儿子张就前往京师迎接郡太守,占有酒泉郡的黄华挟持张就,劝张恭一起造反。张恭不理,「别遣铁骑二百,迎吏官属,东缘酒泉北塞,径出张掖北河,奉迎太守尹奉。」后来黄华投降朝廷,张恭父子平安,并受朝廷褒扬。《三国志武帝纪》注引《魏书》也记载了曹操在渭水对抗马超,马超军争睹曹操容貌,曹操乘机「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阵,精光耀日,贼益惊惧。」收到了心战效果。
关于军师...
杜佑《通典》:军师「凡诸军皆置之,以为常员,所以节量诸宜,亦监军之职也。」是源自「监军使者」一职。《后汉书隗嚣列传》记载,公元23年,隗嚣被推举为上将军,响应汉军对抗新莽军,隗嚣「遣使聘请平陵人方望,以为军师」。到汉末时代,曹操成为丞相后,设置中、前、左、右等军师,分别由荀攸、钟繇、凉茂、毛等人担任。魏延、费则分别担任过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前军师、后军师;在拔擢魏延成为前军师后,共同策划出的五丈原之战,更是诸葛亮军事事业上的颠峰。
军师也是一种正式的官衔,三公、将军以上有必要时都有自己的军师,像是大司马曹真有大司马军师赵俨;大将军司马懿有大将军军师辛毗;丞相诸葛亮有丞相前军师魏延。有些谋士并不仅止于军师,还建立了更高的勋业。诸葛亮事业的颠峰,是在担任丞相,「统领步骑二十万众」的时候;周瑜事业的颠峰,是以中护军身份,担任赤壁之战左都督的时候;司马懿事业的颠峰,是以太傅身份,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时候。
关于攻城梯小组...
中国的城与外国城堡的差别,是中国城池将平民的住宅区也全部以城墙围绕;最明显的,「城市」这个名词在现代的中文里仍被使用着,就是与他国文明的不同点之一。一座城中人口众多,在史料中也每每看到城池被久攻而将百姓放出,或百姓就渐渐在城内死去的叙述;一座城的攻陷,也就代表附近的地域都被平定。甚至进入火器时代20世纪的国共战争中,城池都发挥了不容忽略的屏障力量。无怪乎攻城战不能说不是中国古代战争的典型之一。
在火弓箭兵部份谈到诸葛诞军突围失败,后来发生内哄,诸葛诞杀死文钦,文钦的儿子文鸯、文虎逃出,司马昭不仅免其死罪,还表荐为将军,于是出现了《三国志诸葛诞传》「大将军乃自临围,四面进兵,同时鼓噪登城,城内无敢动者」的心战效果。姜维煽动野心勃勃的钟会,密谋复国,事泄被攻,《三国志钟会传》「门外倚梯登城,或烧城屋,蚁附乱进,矢下如雨」,生动地刻划了攻城的情景。而三国时代攻城战的代表,则正是火弓箭兵部份谈到的陈仓之战。
关于运兵车...
这种攻城用的运兵车,在春秋战国时代到宋朝,称为「」(念作「焚温」)车,在宋朝以后,称为「洞子」、「洞屋」;依形状的不同,也有称作「木驴」的,但用途都相同。车以厚木制成,并覆盖了牛皮,在接近敌人的城墙时,用来保护己方士兵免受弓箭等各种反击。
公元979年,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太原,在《宋史李汉琼列传》留下了这样的记载:「攻城者以牛革冒木上,士卒蒙之而进,谓之洞子。上欲幸其中,以劳士卒,汉琼极谏,以为矢石之下,非万乘之尊所宜轻往,上乃止」,说明了车(洞子)的作战型态。《三国志》中「」唯一出现的一次,还是在255年陈泰引用了《孙子》一段谈话中。《孙子谋攻》的这段说道:「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攻城之法,为不得已;修橹,具器械,三月而后成;距,又三月而后已;将不胜其忿,杀士卒三分之一,而城不拔者,此攻之灾也。」身为征西将军的陈泰引用这一段,说明不能让来攻的蜀汉卫将军姜维持续太久,应该迅速进击,最后果然使姜维撤军。
关于云梯车...
云梯车是将云梯组合在车座上面,这种登城用的攻城器械有许多型式、名称,例如《宋史陈规传》「李横围城,造天桥,填濠,鼓噪临城。规帅军民御之,炮伤足,神色不变,围急粮尽,出家财劳军,士气益振」中的天桥,《后汉书光武帝纪》「围之数十重,列营百数,云车十余丈,瞰临城中,旗帜蔽野,埃尘连天,钲鼓之声闻数百里」中的云车,及大部份正史中记载的「云梯」、「飞梯」等。
《后汉书卢植传》提到了在公元184年黄巾贼张角等退守广宗县,卢植筑墙掘沟,「造作云梯,垂当拔之。帝遣小黄门左丰诣军观贼形,或劝植以赂送丰,植不肯。」结果被谗言所害押回宫,由董卓法认为这是至今云南少数民族仍在施放的「孔明灯」。「赤」色的「星」,是天灯的外型;「自东北西南流」,是西省五丈原在秋天的季节风向;「三投再还」,是燃料将尽所造成热气球不安定的情形。至于在五丈原施放天灯的理由,正是为了乘载士兵来侦察敌情所用。
对天灯的制作,专家提出种种考证。除了天灯营部份会详细述及,能到达巴蜀地方的火浣布之外,从《后汉书》一直到《清史稿》,全国唯一提到有「火井」的临邛县,正是在益州蜀郡境内;而「火从地中出」、「以竹木投取火」、「以竹筒盛之,接其光而无炭也」的火井,被认为即有天然气之类的气体。三国时代唯一拥有这项资源的蜀汉,正好加以利用。至于后汉时中常侍蔡伦已发明纸,更使天灯产生成为可能。
关于风筝兵...
追寻风筝的起源,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,由于战争的需要,古人以鸟为形,以木为料,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“木鸢”。据《韩非子外储说左》记载“墨子为木鸢,三年而成,一日而败”。另据《鸿书》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,曰“公输般制木鸢以窥宋城”。
在历史上风筝的运用,是在楚汉相争对峙的最后阶段,汉兵先包围楚营,汉将张良借大雾迷蒙之机,从南山之隐放起丝制的大风鸢,并让吹萧童子卧伏其上,吹奏楚歌,同时命汉军在四面唱起楚歌,使楚营官兵思乡心切,不战而散,楚王项羽也自刎于乌江边。至今留下张良“吹散楚王八千子弟兵”的传说。
在我国古代,风鸢一直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,并能带上“火药”用作战争进攻的武器。
关于象兵...
从《史记大宛列传》中的身毒国,一直到《明史刘铤列传》中的缅甸,都有骑象作战的记载。三国时代,见于当时史学家鱼豢所作的《魏略西戎传》:「车离国一名礼惟特,一名沛隶王,在天竺东南三千余里,其地卑湿暑热。其王治沙奇城,有别城数十,人民怯弱,月氏、天竺击服之。其地东西南北数千里,人民男女皆长一丈、八尺,乘象、橐驼以战,今月氏役税之。」《三国演义》的乘象人物则是八纳洞洞主木鹿大王,与乌戈国国主兀突骨。
魏晋时代,象是交州地区特有的产物。称雄交州,后来隶属孙权的卫将军士燮,就年年进贡给孙权「翡翠、玳瑁、犀、象之珍」;相信就是后来孙权向曹丕称臣,接受吴王封爵时进贡「象牙、犀角、玳瑁」的来源。此外曹冲秤象的故事更脍炙人口,曹冲字仓舒,是曹操的爱子,十三岁时就病逝,曹丕就常感叹说:「我大哥曹昂是孝廉出身,继承权自然是归他的份;倘若让仓舒还在世,我也继承不到天下。」
关于兽兵...
《三国演义》的兽兵,只出现在诸葛亮的南征中。孟获的小舅子带来洞主,「常有虎豹豺狼、毒蛇猛兽跟随」;后来蜀军与其交战,「一声画角响,虎豹豺狼,毒蛇猛兽,乘风而来,张牙舞爪,冲将过来。蜀军如何抵当?往后便退。蛮兵随后便杀」,吃了败仗。后来诸葛亮使用假兽,击破木鹿大王。
『三国风云ii』兽兵以老虎代表。虎在古代象征勇猛,当时有虎牙、虎威、虎贲等字号的官职。与老虎有关的故事,大都发生在打猎的时候。在戟兵部份提到孙权用双戟击虎,孙权很喜欢亲身猎虎,被张昭劝谏,改坐射虎车中,用弓箭射虎,张昭再劝,孙权则乐此不疲。曹真曾经在打猎时,「为虎所逐,顾射虎,应声而倒。太祖壮其鸷勇」,后来让曹真统领虎豹骑。最后曹真成为曹魏的大司马。孙礼担任尚书的时候,曹睿曾经「猎于大石山,虎趋乘舆,礼便投鞭下马,欲奋剑斫虎,诏令礼上马。」相当爱护孙礼;后来曹睿临终托孤,希望曹真有好的人才辅佐,于是遗诏拜孙礼为大将军长史。最后孙礼成为曹魏的司空。
关于法师...
三国时代,作法、卜卦的记载有许多来自于宫廷。孙皓找术士问天下之事,卜出「庚子岁,青盖当入洛阳」,孙皓大喜;后来果然在庚子年,前往洛阳归降。后主宠幸宦官黄皓,深信巫师,贻误军机,致使蜀汉亡国。这些都是《三国演义》也有引用,较有知名度的故事。在《三国演义》关羽走麦城时,孙权也有找吕范卜卦;至于史实中,这时替孙权卜卦的人则是虞翻与吴范。古时另有一种术士叫做「望气者」,这种人的话也常被迷信的君王所采信,像公元265年孙皓时,「望气者云,荆州有王气,破扬州而建业宫不利」,孙皓就迁都到三千里外的武昌;到了266年,又还都建业,劳民伤财,终于使天怒人怨。
在上位者求神问卜,但居下位的小兵则是少说为妙。伪托诸葛亮所作的《将苑逐恶》中提到军国之弊,有五害,其中有一害是「虚夸妖术,诡言神道」的人,对于这种「奸伪悖德之人」,是「可远而不可亲也」。到了唐朝,李筌的《太白阴经》中的军禁,第一条就是「诳惑讹言,妄说阴阳卜筮者斩;妄说鬼神灾祥以动众者同。」军中谈论神异,已经是要问斩的重罪。
关于骷髅兵...
骷髅兵在现实中自然不会有,至于有关「骨」的叙述则不乏其事。曹丕在《典论》的〈自叙〉中提到:「黄巾盛于海、岱,山寇暴于并、冀,乘胜转攻,席卷而南,乡邑望烟而奔,城郭睹尘而溃,百姓死亡,暴骨如莽」,刻画出了人民在乱世的惨状。严重的程度,在曹魏司空陈群的口中是:「今丧乱之后,人民至少,比汉文、景之时,不过一大郡。」值得一提的是战乱之余,还有疫疾,公元217年一场大疫,连建安七子孔融、阮之外其它五人都在此疫中逝世。
此外也有关于骷髅的灵异故事,主角是《三国演义》中的管辂:「安平太守王基,知辂神卜,延辂至家。适信都令妻,常患头风;其子又患心痛;因请辂卜之。辂曰:『此堂之西角有二死尸:一男持矛,一男持弓箭。头在壁内,脚在壁外。持矛者主刺头,故头痛;持弓箭者主刺胸腹,故心痛。』乃掘之。入地八尺,果有二棺。一棺中有矛,一棺中有角弓及箭,木俱已朽烂。辂令徙骸骨去城外十里埋之,妻与子遂无恙。」这段故事确实是取材自《三国志管辂传》。
关于主帅营...
主帅营,也就是中军主帅大营,在杜佑《通典》引《李靖兵法》提到:「诸逢平原广泽,无险可恃,即作方营。...中军作一大营。」也称为大帐,如《三国志典韦传》,曹操拜典韦当都尉,「引置左右,将亲兵数百人,常绕大帐」。帐前立牙旗,唐朝书法家欧阳询《艺文类聚》:「兵书曰:牙旗者,将军之精;凡始竖牙,必以刚日。刚日者,谓上克下也。」《三国志张辽传》,张辽「冲垒入,至权麾下」,直接杀到孙权大帐,这里的麾就是军旗。
公元192年,冀州牧袁绍与奋武将军公孙瓒在界桥大战,前锋曲义击破公孙瓒,直冲「到瓒营,拔其牙门」。但袁绍见敌军被击破,不设重备,身旁只有戟兵一百多人,弩兵数十人;公孙瓒军一支两千多人的骑兵乱逃,突然包围上来。田丰劝袁绍到断墙夹层中躲避,袁绍将头盔摔到地上说:「大丈夫当向前战死,躲到墙里,难道就可以活命了吗!」惊人的气魄扭转了情势,强弩乱发,公孙瓒军退却。这样的袁绍在八年后却败于官渡,看来英雄气短。其实袁绍阵营内部严重的矛盾,在袁绍生前就起了关键性的影响。
关于粮仓...
储存粮草的粮仓,在汉晋时代称作邸阁。公元195年,左将军袁术私自任命,假行殄寇将军的孙策,乘机请命平江东,「策渡江攻繇牛渚营,尽得邸阁粮谷、战具」。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,丞相司马魏延建子午谷之计,认为奇袭军「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」。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走祁山,第二次就出斜谷围陈仓,后来不仅进拜魏延为征西大将军,更同时授任丞相前军师;诸葛亮与魏延共同智能的结晶,在234年出斜谷企图隔绝陇道的五丈原之战,到达颠峰。
粮草是古代战争的关键,并非很容易解决的问题,196年曹操开始屯田,王沈《魏书》称有「征伐四方,无运粮之劳」的功效;实际上200年时已屯田4年后,在官渡「时兵少粮尽,图欲还许」,是荀建议曹操坚持;「兵少」仍遭遇如此窘境。官渡胜利,曹操依旧「粮少,不足与河北相支」,打算回讨刘表,仍是荀建议追击袁绍。这都是因冀州「民人殷盛,兵粮优足」是先天条件,并非能轻易赶上,曹操得冀州后霸业也愈加顺畅。而荀因上述功绩获封为万岁亭侯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.bookcu.com